点绛唇——古代妆容篇
穿越千年的精致妆容,是惊艳还是惊吓?
近期,抖音里西安大唐不夜城里的唐妆“不倒翁小姐姐”爆红网络,精致的唐朝妆发,手执古风小扇,衣着五彩霓裳,笑靥如花,千娇百媚,把中国古典美展示得淋漓尽致。
有网友表示:“不倒翁小姐姐满足了我对古代美女的一切幻想!”
古代美女到底是什么样?她的美你真的能想象得到吗?当活生生的古人小姐姐画着精致的妆容站在你眼前,你是会感到惊艳还是惊吓?
因为她可能是这样的~
也可能是这样的~
图片来源:汤圆姐姐-敖珞珈的微博
还有可能是酱紫的~
很惊艳有木有?那么,中国古代女子妆容到底都是啥样的呢?下面就给您一一道来!走起!
首先,中国女性的妆容在历史上每段时期都有各自特点,以唐朝女子妆容最为别出心裁,据记载共有七道工序:一敷铅粉、二抹敷脂、三涂鹅黄、四画黛眉、五点口脂、六描面靥、七贴花钿。这七道工序恰好也是众多朝代妆容的一个浓缩。
接下来我们就通过这几道工序,解开古代美女精致妆容的神秘面纱。
一、敷粉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
东方女子自古追求肌肤白皙,妆容时先在脸上敷粉。
中国古人最早使用米粉敷面,之后发展出铅粉、紫粉、珍珠粉、干粉、水银粉、檀粉、香粉等丰富的妆粉,这类粉末的主要成分是铅,所以又称铅华。
唐人喜欢在粉中掺入西域香料,称迎蝶粉;宋人将益母草、蚌粉等调制玉女桃花粉;明人则以玉簪花为主料,制玉簪粉。
典故:傅粉何郎
相传三国曹魏时南阳人何晏,才华出众,容貌俊美,尤其面容细腻洁白,而且喜欢修饰打扮,魏明帝疑心他脸上搽了一层厚厚的白粉,于是在一大热天着人把他找来赏赐一碗热汤面。何晏吃得大汗淋漓,不停用衣服擦汗,可他擦完汗后,脸色显得更白了,明帝这才相信他没有搽粉,而是“天姿”白美。
于是后人就把“傅粉何郎”作为一个典故,用来形容人面容白净漂亮,也泛指美男子。
二、施朱
傅粉郎君又粉奴,莫教施粉与施朱。
伴随着敷粉,女子往往还要施朱。
施朱即在脸颊上施一定程度的红色妆品,使面色红润,这种妆品便是为人所熟知的胭脂。
胭脂从商朝就有了,原料是一种叫“红蓝”的花朵,与妆粉调和后使用。后来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的脂膏。
据史书记载,“美人妆,面既施粉,复以燕支晕掌中,施之两颊,浓者为酒晕妆,浅者为桃花妆,薄薄施朱,以粉罩之,为飞霞妆”,这就是对胭脂的描述。
典故:施朱傅粉
宋朝丁用晦《芝田录·贾耽》中记载:“其尼施朱傅粉,冶容艳佚,如倡人之妇,其内吸殷红,下饰亦红,二尼悉然。”文中的施朱傅粉,意思是搽粉抹胭脂,但在此略有贬义,特指浓妆艳抹。后来一般泛指女性修饰打扮。
三、画眉
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历朝代典型眉形
中国传统妆容不重眼妆,但极重眉妆。
画眉始于商周时,当时妇女将原来的眉刮掉,用黛画眉,蛾眉是当时非常流行的眉妆。周代《楚辞·大招》中便有“粉白黛黑,施芳泽只”的描述,说明用黛画眉之俗,由来已久。《诗经》有“螓首蛾眉”,汉魏时期出现了“城中好广眉,四方画半额”,唐代眉妆更是长、阔、浓的集锦之作,宋明时期的眉妆又重新兴起纤细秀丽的长蛾眉。元代流行细长的一字眉,清代的眉形则弯曲,眉头高,眉尾低,眉身纤细修长。
唐朝峨眉
典故:张敞画眉
据《汉书·张敞传》记载,汉代京兆尹张敞经常为其妻描画眉毛,长安城中传说他描画的眉毛妩媚动人,当时的汉宣帝得知后为此召见他们,将他们树立夫妻恩爱的典范。后用此典表现夫妻恩爱;也指夫婿多情或形容女子眉毛秀美。
眉在古代象征着人的爱情运,又有“举案齐眉”的说法形容夫妻恩爱。
四、点唇
粉面朱唇,一半点胭脂。
女子用胭脂等化妆品点抹嘴唇,最初只是为了改变嘴型。
中国古代女子点唇的历史由来已久,最早起源于先秦,到汉代成为习俗。点唇的式样千变万化,不拘一格,总的来说以娇小浓艳为美,俗称“樱桃小口”。
女子在涂抹妆粉时,常将原来的嘴唇一并抹上,然后以唇脂重新点画出嘴唇。古人在丹,即朱砂中加适量动物脂膏,使其起到防水作用,并增加色泽,防止口唇皲裂。
先秦文人宋玉笔下《神女赋》中就有“眉联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的词句,形容两片朱唇犹如着过丹脂一样殷红。
历代妇女唇妆样式图表选自周汛、高春明著《中国历代妇女装饰》
典故:樱桃小口
唐·孟《本事诗·事感》记载:白乐天有两个小妾,容貌秀丽,且各有特色。一个名为樊素,嘴小如樱桃,娇艳欲滴,善于歌唱;一个名为小蛮,腰细如柳,善于舞蹈。后人便赞扬这两个女子的美丽,称为: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自此之后,樱桃小口、小蛮腰就成为人们对于美丽女子的赞美之词。
五、涂鹅黄
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
“额黄”是以黄色颜料染画于额间。
女子额部涂黄,起源于南北朝。据史料记载“北妇以黄物涂面如金,谓之佛妆。”当时佛教在中国盛行,掀起崇佛的热潮,众多善男信女常侍佛前,爱美求新的女性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的启发便将自己的额头涂染成黄色,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涂染额黄的风习。汉武宫人喜画八字眉,眉心眉梁间涂抹黄粉,和后来点在眉心的胭脂差不多。
“片片行云著蝉鬓,纤纤初月上鸭黄”,“半垂金粉如何似,静婉临溪照额黄”说的都是这种妆容。
典故:黄花闺女
北朝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载誉归来后,也不忘“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诗词中提到的便是额黄妆。
由于鹅黄妆的粉料是黄色的,加之采用这种妆饰的都是没有出阁的女子,慢慢地,“黄花闺女”一词便成了未婚少女的专有称谓了。
六、描斜红
分妆间浅靥,绕脸傅斜红。
斜红是分列于面颊两侧,鬓眉之间,形如月牙,色泽鲜红。
斜红妆是在眉尾至鬓边用朱砂胭脂等物,以簪、钗、指甲、小指画上如新月般的勾状,后来又有将之画成朝霞余韵之貌,其形象古怪,立意稀奇,有的还故意描成残破状,犹如两道刀痕伤疤,亦有作卷曲花纹者。罗虬“一抹浓红傍脸斜”便是咏斜红妆。
典故:晓霞妆
据张泌《妆楼记》记载: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宫中新添了一名宫女,叫薛夜来,文帝对她十分宠爱。一天夜里,文帝在灯下读书,四周围以水晶制成的屏风。薛夜来走近文帝,不觉一头撞上屏风,顿时鲜血直流,伤处如朝霞将散,愈后仍留下两道疤痕,但文帝对她宠爱如昔。其他宫女有见及此,也模仿起薛夜来的样子,用胭脂在脸部画上这种血痕,名“晓霞妆”。时间一长,便演变成一种特殊的妆式--斜红。
七、贴花钿
素面已云妖,更著花钿饰。
花钿是一种饰于额头眉间的额饰。
花钿也称“额花”或“花子”、“面花儿”等。图案繁复多变,有的形似牛角,有的状如扇面,有的又和桃子相仿,其中以梅花形最为多见,后来也有蝶形,凤形或是各类抽象图案等等,除了额头、眉心,还会贴在脸庞上、鬓发边,以为妆饰。
传统花钿样式
《诉衷情·眉意》词:“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酒泉子》词:“眉字春山样,凤钗低袅翠寰上,落梅妆。”均咏的是此种梅花形花钿。
典故:寿阳妆
《太平御览》中有记载,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曾仰卧于含章殿下,当时正值梅花盛开,微风一吹,梅花片片飞落。有几瓣正好落在公主的额上,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在公主额上留下了斑斑花痕,衬得她更加妩媚动人,宫女们纷纷效仿,剪梅花贴于额头。因此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
八、描面靥
粉心黄蕊花靥,黛眉山两点。
面靥是妇女施于两侧酒窝处的一种妆饰。
又称妆靥,是指女子点染于面部的红色圆点,但也并不只局限于圆点,各种花样、质地均有。有的形如钱币,称为钱点;有的状如杏桃,称为“杏靥”;还有各种花卉的形状,称为“花靥”。面靥的施行方法,通常用胭脂点染;也有像花钿一样,用金箔、翠羽等物粘贴而成。
宋钦宗皇后
五代后蜀欧阳炯《女冠子》词:“薄妆桃脸,满面纵横花靥。清代陈维崧《满江红·怅怅词》词:“腰彩唇朱,浑粧就、腐儒花靥。”就是形容的整个妆容,也可形容花儿盛开,花朵灿烂的样子。
典故:月事记号
汉代《释名》记载,后宫女子在宫中侍寝,是由女史将名字写上去,然后由皇帝去翻牌子看今晚谁侍寝。妃子若在两颊处点红意提示为月事已到,不宜侍寝,以此来告知女史,自己不方便,女史就不会将名字划入侍寝那一列中,唐宋流行演变成一种妆容。
九、梳发髻
玉钗斜簪云鬟髻,裙上金缕凤。
历朝代典型发型
发式是妇女头部的重要装饰,能增加其仪容的俊美。
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山以草木为本,人以头发为本”,把头发看成是生命的象征。古代妇女发式造型的变化,极为富丽而多姿,历代相承,不断变化,从简至繁,又从繁复简,往返交替,有关记载甚多。
拥有一头浓密的秀发,做出各种精美的发髻,插戴各种华丽的首饰,成为女子传统妆容中不断的追求,也因此诞生了成百上千种发式。最常见的发型可依据各类的梳编法,采用髻、鬟,盘,绾、叠,拧,结等等手法,梳编出更多的发式,在此不多赘述。
汉代堕马髻
《东观汉记》载:东汉明帝马皇后身材修长,一头长长的美发,可以梳四个高大的发髻,余下来的头发还足够绕髻三匝,非常美观,和她母仪天下的形象相得益彰。
典故:结发夫妻
《仪礼·土昏礼》记载:“主人入室,亲脱妇之缨。”新婚夫妇在饮交杯酒前各剪下一绺头发,绾在一起表示同心。此种礼仪始盛于唐、宋,后来,人们就称首次结婚的男女为“结发夫妻”。女子视头发如生命,以情丝相赠所爱的男子,犹如藤萝之依附乔木。
好了,说到这,古代女子化妆的过程基本就是以上这些了,怎么样?有没有心动自己也要试试呢?
其实,时尚是一个轮回,古代的妆容说不定哪天又成了今天的审美主流。爱美是女人的天性,不管在哪个朝代,人们都不会拒绝精致的小姐姐。
除了惊艳和惊吓,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惊叹于古人在“美”的研习中所表现出的智慧与创造力呢?
一眼千年,
每一篇文章浓缩一部文化史。
敬请期待下一期。
监制:刘婷婷
编审:潘若佳
策划、编辑:孟晨晨
校对:赵俊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