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院教授、著名艺术家徐冰向来以其不拘一格、别出心裁的艺术创意著称,现成的概念、现有的艺术流派都无法定义和归类他的创作。本次参展成都双年展的作品《背后的故事:泼彩夏山》,无疑是最为吸引观众注意力的醒目大作之一。徐冰《背后的故事:泼彩夏山》×60×cm干枯植物、垃圾、玻璃、宣纸??徐冰工作室这件8米宽、3米高、60公分厚的巨大作品,没有被挂在墙上,而是气势磅礴地“站”在一间巨大展厅的中央。因为事实上这不是一“幅”画,而是一“座”画——从作品正面看,这是一幅古意盎然的泼彩山水,大片氤氲的墨色如垂天乌云,弥漫在山林岩壑之间,潇洒非凡。而当你转过脚步,走到作品的后方时,或许一瞬间会冒出“我看不懂,但大为震撼”的感觉——撕破的报纸、蓝色和白色塑料布、树枝等杂物,看似十分随意地粘附在画面背后和框架周围,与典雅的正面形成了鲜明对比。几乎每个看到这件作品的观众,发现背后的“别有洞天”之后,都要调转脚步,回到作品正面再仔细观察一番,啧啧称奇。《背后的故事:泼彩夏山》正面《背后的故事》系列,是徐冰做了十几年的一个代表系列。该系列最早是从他年受邀去德国驻留创作期间开始酝酿,系列的第一件作品则是在德国国家东亚博物馆举办的《徐冰在柏林》回顾展中展出的。年,徐冰在柏林美国学院担任驻地艺术家时,收到了德国东亚美术馆做个人回顾展的邀请。该美术馆90%的藏品在二战期间被苏联红军挪到了前苏联,留下的只有一些丢失的艺术品的照片。徐冰希望结合当地历史与个人文化背景做一件新作品,于是从馆藏档案里挑选了三件丢失古画的照片,作为创作素材,进行创造性的再诠释。“当时我为另一个展览去了趟西班牙,在转机时,看到机场办公区宣纸玻璃墙背后盆栽植物有趣的效果,真像中国画晕染的感觉。我想到了柏林的美术馆的大玻璃柜和那些遗失的绘画,并获得了《背后的故事》创作灵感。”《背后的故事》所呈现的画面,不是通过物质颜料的调配来模仿三维效果(光感、立体感等),而是通过对光的调配来建构。换一种说法就是:艺术家在空气中调配光,而光是散落于空间中的,于是通过一块切断空间的毛玻璃来进行调配,这块毛玻璃就好比空气中光的切片,《背后的故事》可以说是一种光的绘画。《背后的故事:泼彩夏山》背面本次成都双年展的作品《背后的故事:泼彩夏山》是徐冰专门为双年展而创作的。“基本上每到一个新的场馆内展出,我都会创作一件新作。这次展览是在成都举办的嘛,所以我就选了一幅张大千的画作为原型。因为张大千是四川人,他的很多创作也是在四川完成的。”《泼彩夏山》是年张大千在美国所作,张大千将山林风貌的奇幻色彩与敦煌壁画的斑斓重彩加以融合,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融会贯通,开创了其艺术成就上的最后一波高峰——泼彩,并且藉此成功闯入国际艺术市场,获得了极高的国际威望。徐冰与助手在北京的工作室里完成了作品的一部分,然后在双年展布展现场完成了余下的细节部分。“这个作品不是单纯的画面和物件,它和周围的光线有很重要的联系,是需要由光来实现最终效果的,所以必须在作品最终展出的位置,根据现场照明效果做调整。包括作品的边框部分贴着的报纸,也是为了调节光线。因为古画的边缘都比较暗,而报纸上有文字和图片,有的地方透明一点,有的地方不太透明,最后呈现出光的感觉就比较自然和丰富。”对于成都双年展的举办,徐冰表示:“成都能在全球受到疫情持续影响的前提下,在各种非正常的、更困难的状态下,举办这么大规模、这么有系统、有专业学术分类和整理的高水平展览,是很了不起的,也确实不容易。”艺术家徐冰“从本届双年展的一些作品中可以感觉到,疫情发生以来,全世界乃至每个人生活的改变,在不少参展艺术家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这是新的生活环境对艺术的一种反映。这些来自社会现场的能量,最终都会体现在艺术家的创造之中。”——艺术家徐冰审核:何红英、肖飞舸校稿:曹筝琪娜文字:乔雪阳编辑:李璞排版:邓可馨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