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有人更比我喜欢坐地铁

白蚀病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30526/13844267.html

不会有人更比我喜欢坐地铁!

上学的时候,曾经有个朋友抱怨跟我出去旅游坐地铁频次太高——我实在是太喜欢坐地铁了!在地铁上能看到各种各样世间百态,不同的地铁站还能上下不同的人。我甚至会在坐地铁之前做好歌单,搭配不同城市的地铁享用。

前段时间,我去了意大利参加10年好友的婚礼。她的婚礼真的是一场非常美好的大party,每一个来宾都有被认真对待。后来写文章分享在网上,大家也都留言说是「很出乎意料的安排」。其实party的想法与点子真的很多,很多都可以来源于现实。

这是已经跟ABSOLUT绝对伏特加合作了三年的「跨年party点子」的文章。每一年,他们都会邀请我(每个人都能参与)来想象一个跨年派对??,并且让大家投票,票数最高的可以获得奖金来实现自己的派对。虽然每年我都积极参加并没被选上,但是仅仅是能够仔细想想自己想举行的跨年派对,就好开心啊!

我一直觉得,地铁是一座城市独有的表达方式,也是包裹日常生活的别样话本。它像是一册很新鲜,足够精彩的漫画,记载着匆匆忙忙的脚印和数不清的故事。

像我一直都居住在车水马龙的都市,就算想过买车也被各种城市堵塞、交通管制等问题劝退,所以,地铁就成了日常出行必不可少的途径。

我很喜欢置身地铁里的感觉,喜欢在地表之下穿梭,感受巨大铁皮机器的晃动。走在不同的地铁站里,上上下下,穿梭在忽明忽暗的地下通道,每次都让我觉得自己正在经历一部丰满的电影:行色匆忙的人,四面八方的声响,甚至乎闪烁的灯牌和不同色调的光线,都能共构出一个个身临其境的镜头。

Part1.

世界上第一个有地铁的城市,是伦敦。在当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下,伦敦已经挤不下那么多人了,由于火车站和铁轨逐渐远离了市中心,那些想要快速通勤的需求就变成了「把火车修进地下」的想法,地铁也就应运而生。

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地铁不断「入侵」城市,作为一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了衡量城市标准的标志。比如之前在美国念书的时候,我所在的小镇是没有地铁的,想要通勤只能等待不准时的公交。高中在Iowa,第一次等公交的时候,我等了整整三个小时,因为公交每一小时来一班,然后我不知道应该招手让它停下来。

在我的认知里,也一度把「有地铁」当作大都市的标配。但在这些年不断变换城市,体验过不同的当地生活后,我越来越从这种冰冷的城市建构逻辑中脱离,开始以更有温度和更细微的人文方式,观察地铁和地铁站。

它们几乎是每一个都市人日常生活中最微不足道又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较实惠的价格,四通八达的线路,没有堵车的烦劳,它就像是每天都要喝的水,透明无味,却深深地嵌入了我们的平凡又鲜活的日子里。

所以,换一种视角看地铁,把它们主动纳入我们的生活时,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小时候我生活在北京,那里应该是国内最早一批开通地铁的城市,它给我的最直观的感觉是——我很小,而地铁很大。那是一种跟这座城市相符的庞大。那时候只有一号线、二号线,每一个地铁站都有自己的特色,虽然不太记得,但当时瞥见过的一些敦煌飞天瓷砖等装饰,还是印象很深,每次进去都有些古老的韵味。

后来初高中的时候,我可以自己坐地铁出去玩儿了,最常去的就是西单,每次都在西单站下车买书,还会偷偷跑去比较远的朝阳,感觉上了地铁,可以短暂地掌控自己想去哪里的自由。

现在回想起来,关于北京的回忆中,我的故事总是离不开这些地铁站。年的城市,网络还不发达,没有智能手机,也没有实时导航,只能拿着纸质地图出门,找到自己想去的地方,然后跟着地铁站,自己规划出一条条路线。到今年我都能记得很多地方的地铁站名字,它们像是一个个信封上的印戳,把我的一些故事和这些地铁站连接在一起,在一个非常庞大的城市体系的骨架里,让我也有了不可多得的实物的回忆。

Part2.

再后来,我大学毕业后搬到了上海,我发现上海的地铁站跟北京的又有明显的不一样。

上海的市中心比北京小很多,每一站要等的时间也比较短。我住在徐汇(一个外地人对于上海市中心的第一猜测,就是因为各个地铁站都在徐家汇交汇),外出通勤非常方便。之前在北京实习的时候,经常坐一号线,能每天在地铁上看完一集《吸血鬼日记》,这还是正常的出门时间;如果要从西三环坐到东三环,我感觉都可以看完一个电影。

另外我发现,两座城市地铁站的名称与氛围,也与这所城市给你呈现的气质很匹配。

一些历史原因和城市规划的特点,北京的地铁总是会把很多历史上或政治上的重要建筑、地区联系起来,甚至名字都保留了下来,比如「天安门」「建国门」「公主坟」「陶然亭」,像「东四」「西四」等更是极具胡同特色的地方,一出站就有七横八纵的胡同小巷,你记得更多的是这个地铁站附近的历史、文化、政治性的东西。

但上海就不这样(虽然也有一些历史和景点的地铁站),地铁线路没那么规整,每一站也更多地是把商圈联系在一起,从黄埔、静安到徐汇,你可能首先脱口而出的是这一站出去可以到哪个购物中心、商场、商业街,能买到什么东西,不同地铁站处于什么商圈,是什么层次,这里的人群有什么特色,又有怎样的娱乐、消费氛围。于是,在上海多以「xx路」命名的地铁站,也被大家用来呈现不同的生活方式,尽管有些刻板化,但却多少有些长此以往的积淀关系。

Part3.

现在,我因为各种原因,暂住在巴黎。

其实本来是出来参加大学同学的婚礼,然后打算11月回国。回国之前中招了……最近的情况是:北京父母的家回不去,上海也回不去。接下来想搬到广州,让朋友在帮我看房子,结果朋友也被封在家中,并让我别去广州。

所以,如浮萍一般,现在在巴黎。

其实小巴黎(巴黎城内)比北京和上海都小很多,但它的地铁能算得上是欧美城市中非常方便的。遍布全城,哪里都有。可能走路五分钟、十分钟就能看到一个站。

然而巴黎的地铁,对于一个亚洲女生来说,真的是需要提高警惕。我现在已经完全不戴耳机坐地铁了,为的就是避免一不留神,东西被偷……

巴黎虽小,但是不同风格和文化的区很多。不同的区又居住了来自不同的人群。这些气息通过地铁站的建筑风格等从过道延展到地下的轨道,让巴黎的地铁涂上了一层很当地化的颜料。

当然,因为西方人文的发展,你也能看到很多带有个人主义与人文气质的地铁站,比如耳熟能详的「卢浮宫」,还有以法国作家左拉命名的「左拉街」,这种有生活感又有一定的艺术融合氛围,让我每次坐巴黎地铁,紧紧抓住包的时候,有瞬间会觉得在演法式文艺爱情电影。

记得早些年时,受到《LonelyPlanet》等一众旅游杂志的影响,大家都很喜欢评「全球/全国最美地铁站」,印象中就有意大利那不勒斯的Toledo地铁站,CNN称它为「世界最美的地铁站」,因为设计足够独特,如果你看到图片,也会惊叹于似深海似星空的瑰丽神秘美。

后来越来越多的地铁站不满足于基础的实用功能,开始借由「公共艺术」延展出极具特色的文化,把地铁变成一座免费地下美术馆、展览馆。

当地铁站通过一些艺术性或商业性的表达,构建起了与地面城市的关联性时,我觉得更深层次和更需要剖析的关系,是地铁站的每一个个体,他们是更具生命力和更鲜活的元素,个体与城市的关系,被具像化为与地铁的关系。

每天通勤的人,能熟悉地知道上下班的地铁进出站时间,能准确地找到最快的换乘路线,他们把生活的情绪展现在了地铁的电梯、站台和车厢里:今天化了什么妆,逛街买到了什么,晚上聚餐吃了些啥......这些元素和气息都充斥在地铁站这个别样的空间内,交相辉映。

所以我一直觉得,类似「人类观察实录」真的很适合在地铁站进行,这里就是一座城市或者某块区域生动的社会写照。之前在社交平台上也时常刷到在地铁站画乘客的博文,一张照片,一副简笔画,感觉简单的勾勒就能延伸出很多天马行空的情节。

-

地铁站和菜市场一样,是充满烟火气的生活符号,它们载满了温度和人情,像是连载的小说一样,日复一日,把故事娓娓道来。

但我们又时常忽视身边这个真切存在且构建日常的场所,所以,它们需要一些更具像化的艺术表达,让不会说话的它们更有意思地「活」起来。

既然地铁站融合了这么多元的价值,那为什么我们不能和它们融合在一起?

比如说,开一场以「地铁站」为主题的午夜跨年party?

-

Dresscode很简单,需要你认真观察地铁站环境,把自己装扮成最熟悉、最频繁接触的地铁站人群的气质,例如上海「静安寺」的OL风、「陆家嘴」的金融风等。这一次,换我们来当地铁站的载体,在party中以关键词的形式,猜测大家的地铁站特征,通过这种直观的交流形式,以颇具「行为艺术」的时装手段让地铁站站在聚光灯下,摆脱平日默默无闻的境况,成为当晚的主角,传递一些不曾触摸到的城市温度。

这其实是我经常坐地铁站会闪过的一些碎片化想法,非常感谢「绝对伏特加」邀请我撰写这篇日记,让我有机会能更系统、具体地表达自己关于「地铁与地铁站」的感受,以及对地铁文化与日常生活的融合等展开一系列思考与探讨,并以派对的想法加入「绝对夜计划」的头脑风暴中。

今年,绝对伏特加开启了「百城元创绝对元夜」的夜计划线上活动,主题是「borntomix」,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打破标签、不设限的创意以及主流小众的碰撞,生活就是一首无穷无尽的mixtape。

如果你也有一些听起来「荒诞不经」的跨年点子,可以勇敢地把它们写出来,上传你的「元夜计划」。在它们构建的多元新境中,通过数字分身的形式,连接不同城市与圈层,以创意开启。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511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