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统技艺根雕

根雕艺术的造型在我国发展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早在原始时代,人们已经懂得将木材和树根作为雕刻装饰品和生活用具。年河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清理“马山一号楚墓”时发现了我国战国晚期,距今年的形为虎头、龙身、免尾的四足怪兽,动势神韵,色彩古雅朴实。到了隋唐时期,根艺发展已趋于繁荣。到了明、清时期,根艺作品《玉玲珑麒麟》《凤凰》等在上海豫园陈列至今。这些作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它的神韵。

国家振兴、经济繁荣,根雕艺术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并逐渐走向正规,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根艺研究会应运而生。年9月,经民政部批准,根艺研究会由二级学会晋升为中国文联协会所属的一级学会——中国根艺美术学会。至今,全国各地已有40多个根艺团体。福建、浙江、安徽、江苏等省根艺厂家的兴办使根艺产业已形成规模,根艺作品的创作水平达到新高。

根雕是树根艺术文化,它有深远的历史传统,经历许多朝代,历程几千年。古帝少吴时期进展到雕刻木像,商周时期的雕刻造型艺术作品已有人物造型雕塑。五代、元、宋时期,根艺作品进入宫廷、民间和石窟庙宇之中。到明、清时代,根艺作品更显发展。

根艺家不仅利用木、竹的根制作适合当代审美的摆设,还雕刻出具有实用价值的高级家具和实用品等。“三分人工,七分天成”,作品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民族精神得以显现。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70年代以来,根雕艺术作品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从事根艺创作的人越来越多,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年《根的艺术》

纪录片拍摄以后,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根艺研究会的成立,根艺美术走上了正规化、学术化的发展道路。根艺理论学说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中国文化艺术领域中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

根雕的制作工艺

(一)作品选材

根雕艺术作品的原料一般选用弯曲的虬根,农家当柴烧的废料,溪边河边或悬崖上的奇形树根。这些看似废根滥柴,却都可以被选做素材。选用得好的只需形状完好、材质坚实即可。常用的有橘、杜鹃、雀梅、柴荆、榕树、檀木、樟树、赤楠、金刚刺、杉、柏等硬杂木树根。

(二)制作工具

制作根雕的使用器具不多,只需一把锯子,三把凿子(二阔一窄)和一把不大的圆凿、一把榔头、一把锉刀和一把削皮刀。

(三)制作过程

1.剥皮剔朽。材料选定后,必须经过一系列处理:用浸泡法先把树根放在水中浸泡一至二周,使表皮变软,容易刨去表皮而不致损坏自然纹理。有的树根不一定要除皮,如赤楠、杜鹃,其自身的自然纹理也很美,而且它的皮本来就薄,很难除皮,不可硬剥。

2.观察构思。经过处理后的根材,在对其干燥脱水前,首先应观察、构想其可以制作的大致的作品范围。仔细观察前后、上下、左右,找到合适的题材。对根的某个不够理想的地方可采取硬扎法,用铝丝固定;也可用蒸气冲气软化扎法,整形后同样要扎紧,以防反弹。

3.干燥脱水。可以放在锯木屑里,让木屑吸收其水分,也可用火烤,根据木质而定。一般放在背阴通风处,长时间使其干燥。干燥过速容易使根材产生裂纹或变形。总之,不要急于使用,自然干燥是最简易的方法。

根雕是一种特殊的艺术门类,具有独特的欣赏品味,可谓当代新兴工艺美术作品之一。神奇的自然特征表现其原汁原味的自然意趣,所以说它的制作是一个具体的艺术问题,原材料的优劣是施艺的关键。根雕艺术作品的制作没有固定不变的程序,它与木雕不同,后者只需按照作者创作的意图,在原材料上绘制所要创作的图案,然后用刻刀雕去舍弃部分,使图案凸显出来。对于根雕的制作,作者必须在一堆乱七八糟的树根里寻找题材,需静静观察,潜心思考,遵循“巧夺天工,自然为美,造型在人,雏形为佳,少些拼雕,多留自然”的原则。这说明根雕制作中不应忘记自然为先的法则,根据素材的形象来配合作品成象。以作品《洛神》为例,其品相达到98%的自然程度,形象完整,自然纹理凸显。有了这样的根材,作者稍作加工就能逼真地表现神话中的一个美女形象。它现文化馆收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有的根料还富有自身的内涵韵蕴,那就是它奇形怪状的自然结构。如一个疤痕、一条自然裂缝、一缕皱折、一块瘤结、一组纹理,看来平凡,却蕴藏着根艺作品的自然美。

再由灵感诱发意象,达到自然与艺术结合的意境,创造出艺术作品的文化价值。根雕制作完工后并不等于作品完成。一件好的作品都要经过后期的处理,为防止霉变或虫蛀损坏,需将成品再放置通风处阴干,使之完全干燥。成品外表一般不覆盖颜料,因为树根有其自然颜色,涂上清漆即可;也可用地板蜡打磨以衬托原味,展示其本来面貌。清漆覆盖一般需要先后两三次,上漆后尽量避免灰尘,以免影响观赏价值。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570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