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喜欢接触大自然,对周围的很多事物和现象感兴趣。成人应该善于发现并且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抓住生活教育的价值,引导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实际操作不断积累经验,进行深度学习。”因此,四川天府新区干塘幼儿园大二班于近日在班级课程微故事探索中,让幼儿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观察探索,感受雨的特点,初步了解雨的形成,感受科学的奥妙,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这是一段怎样的探索之旅呢?
一天下午,孩子们起床之际,天空突然飘着雨,仿佛像黑夜一般。但孩子们并没有害怕,而是走到楼梯外,如同鸟儿般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来眼前的景象:“天空都变得灰灰的了。”“雨下得噼里啪啦的。”“雨就是水,那我们可不可以喝呀?”……孩子们对雨中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憧憬。正值雨季,老师追随孩子的兴趣,生成了班级课程微故事《“雨”你同在》,开启了一场愉快的寻雨之旅。
“下这么多雨,雨是从哪里来的呢?”“天上有个水龙头,一打开雨就掉下来了。”面对孩子们的疑问,老师利用动画科普片和绘本《雨是怎样形成的》,帮助孩子们解惑。“雨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从云中降落的水滴。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到一定高度之后遇冷液化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组成了云,它们在云里互相碰撞,合并成大水滴。当它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从云中落下来,形成了雨。”
“在生活中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知道要下雨了呢?”孩子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寻找后发现电视、电脑、报纸上都有天气预报,书上还有一些关于下雨前小动物们的自然反应的介绍,通过这些征兆,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天气。
“外面又下雨啦!我好想出去踩水坑!”“我们的鞋子会湿掉的!”“穿上雨衣和雨鞋就好了呀!”老师和家长沟通后,小朋友们纷纷带来了自己的雨具,开心地和大家分享起来。在分享介绍的过程中,孩子们进一步加深了对雨具的认识,了解到雨具摸起来是滑滑的、是塑料做的;雨具可以帮助人们抵挡雨水。
伴随着徐徐的微风和淅淅沥沥的小雨,孩子们欢呼雀跃地奔向幼儿园的各个角落,开始寻找小雨滴的足迹。在与雨的近距离接触中,孩子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了雨,了解了雨的特性。
“小雨滴掉下来后到底去哪里了呢?”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一起做起了《雨水去哪了》的小实验。通过实验,孩子们发现有的东西是可以吸收水滴的,沙子、泥土和纸巾可以把水滴吸收,所以水滴进去后,就看不到了;而石头和树叶不会吸收雨滴,所以才可以在路上去踩水坑玩。“通过这次实验培养了小朋友们初步的探究意识,能够表达自己的发现,同时他们也为自己的发现而感到惊喜。”老师欣慰地说道。
孩子们对雨天情有独钟,于是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眼中的“下雨天”。有把松果当作雨滴的,有用颜料作画的,还有用积木搭房子给小动物躲雨的……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创作过程,体验成功喜悦。
“雨水是透明的吗?”“了好不好呢?”幼儿们探索“雨”的脚步不会停止,和“雨”的故事,还在继续……(辜丽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