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无意中看了一部电影(其中一个章节)——《我和我的家乡——最后一课》。忽然明白为何当下“章节式电影越来越多”——原来可以分开来播与看,既不像一部电影那么(时间)长,又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集艺术性与经济性于一体,且更具效率,非常匹配当下这个“效率为王的时代”。
不知为何,在看的过程中,眼眶总是难自禁的湿润,纵然整个章节氛围是活泼的、演员也是以知名喜剧演员为主,但却另有一种“冲突”,就像“真正伟大的喜剧深层都是悲剧”一般,顶级喜剧演员的表演往往也更加“动人”。
这部电影情节很简单——讲了“帮助一个老乡村支教找回忆”的故事,这位老支教当年在最偏远、落后的乡村支教十余年,一直到学校合并(整体升级)才离开,之后去了国外大学任教,年老因脑梗塞而失忆,只能记起最难忘的片段,即支教的最后一课,子女试着联系国内该乡村干部,原来主要干部恰是这位老教师当年学生,遂组织起当年所有同学,一起复原最后一课情景,帮老师找回忆。
最为感动我的情节有三——
1.当‘忙碌的各位学生收到老师儿子越洋电话时,纷纷放下手头工作,虽已多年未见,但马上组织起来,且为了帮老师找记忆,出人、出地、出力,毫无怨言及计较个人得失;
2.年迈老师虽连自己朝夕相伴的亲儿子都不记得了,但还清楚的记得当年每个学生的点点滴滴,甚至长相特征与家庭情况,如数家珍;
3.当看到当年所鼓励的贫苦孩子“将梦想搬到现实”之时,这位老师忽然找回了回忆,并感叹——“我终于明白你画的是什么了。”(当时该学生颇具绘画天赋,并画了一所学校,但由于家境贫寒而没有颜料上色,老师虽未看懂学生画的是什么,但为了鼓励学生,冒着大雨去找颜料,但因为路滑颜料掉进水里,最终也没能让孩子完成上色…可学生受此激励,最终成为一名优秀建筑师,学成后在家乡建了这座学校,老师也因看到了现实中的这所学校,而找回了记忆)
再结合近期的国际大事(俄乌战争)及国内热点(上海疫情),以及一些身边见闻,不由感慨良多——
当下的信息着实都太压抑与负面了,几乎没有什么好消息,各种“百年不遇与意想不到系列”不断刷新着认知的下限,使人不由对未来充满焦虑、愈发悲观。
但如若对比十几年前,此刻的我们是否无比幸福呢?物质生活方面确实是的,可谓天壤之别;但精神方面呢?好像也是天壤之别…所以上天是公平的,关一扇门的同时会开一扇窗,反之亦然。
实话实说,国人当下实在太浮躁与复杂了,其根源是焦虑,焦虑源自对未来变化的迷茫,而复杂却是由于先天基因与文化积淀所致,五千年的历史不仅是一座宝库,更满载着尔虞我诈与阴谋诡计。如若细看一下我国历史,或许就会明白一句话——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有史以来,华夏民族一直陷于不断跌宕起伏的轮回之中,而每一次跌宕起伏都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且那种“苦法”确实是其他各国很少出现的,但我国却反复出现,所以华夏民族是最能吃苦的民族,这是被时间淬炼与打磨的结果。
但应不应该做个好人呢?平心而论,当下大多数国人是“口是心非”的,嘴上说的无比义正词严、心里想的确实“别有洞天”。就像父母教育子女,哪位底层逻辑不是教给孩子“别吃亏”?,那什么样的人容易吃亏?
答案是——好人。
你乍一听或许无法认同,但如若你静下心来想想“现实世界是否皆是如此呢?”好像是的。一切皆为丛林法则,巧言令色者得势、兢兢业业者吃亏;会做事不如会做人、有能力不如有关系…确实让人越想越气愤与悲观。
但还是要做个好人,因为至少问心无愧,至少人性中还有感恩的成份,至少“仓廪实还会知礼节”(所以发展经济是最为重要与基础的,根源在此)。
上天是公平的,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越早出现反馈是好事,反观那些“看似幸运儿”最终面临的却是灭顶之灾,看看当下疫情下的上海,似乎有点道理。
还是选择做个好人吧!望有启发。
明毅感谢支持!期待交流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