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榜图书中国色彩简史

《中国色彩简史》,郭廉夫郭渊著,重庆大学出版社

色彩的呈现与表达,越过了文字、颜料、典礼仪式、日常生活等表象,持久地展示着人们审美、文化、思想的水准。作者以严谨的态度梳理了从《考工记》到《文心雕龙》乃至民间画诀中关于色彩的理论,又全面考察了岩画、彩陶、髹漆、唐锦、宋瓷等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从历史渊源、色彩成因、色彩伦理、颜料工艺技术等不同方面来构建中国色彩艺术发展的框架。通过色彩在中国历代艺术中的精彩表现,贯通色彩史与艺术史,进而探讨中国艺术中的智慧与传统文化的底色。全书内容翔实,图文并茂,充分地展现了从艺术图景探寻文化脉络的学术理路。

本书从色彩的观念、规范、系统以及材料、生产、应用、意义和价值等维度,对中国的色彩体系进行了客观的阐述。时间跨度从史前直至明清,详细梳理了中国各时期颜色依附物的特点,色彩本体的审美价值、变化原因等,构架了中国色彩艺发展的框架,是一本全面了解、研究中国色彩的工具书。

1.背负着历史的探索(序言)全书围绕着色彩在中国历代艺术中的演进,展现出色彩艺术置身于文化史上方能让人获得中国艺术与文化的完整意义。这一被忽视的重要视角,让人感知到之前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局限。书中色彩研究的众多个案让人感受从史前岩画、彩陶、髹漆、壁画、山水、花鸟、建筑、工艺到《周易》及诸子言论、《文心雕龙》等种种面向,看到一种从实践层面到认识哲学层面贯穿色彩艺术迹象的探寻。从附录读起,这11篇附录不是多余的附庸,而是让你在历史的堆积层中,认识色彩学是什么样的历史学。传统艺术研究中的色彩艺术或称“冷命题”,它最初是一种神话思维的表现,人们通过生命之色来言说历史,用颜料来记忆它,用仪式来展演它,用生活来实践它,在艺术中被赋予充分的实践意义和象征结构。“冷命题”凝固而流动,如同春夏秋冬,周而复始。与之相对的“热命题”,则是精神的丰碑,文人交游记、艺术赞助等脱离艺术本体的历史。而最具表现力的色彩,却被覆盖、冷落,甚至在艺术史中被抹去,剩下的只是无彩的记忆。其实,在“冷”色彩中也有某些“热”叙述。如“绘事后素”,大多以“先素论”释之。而编著者通过文献比较,认同郑玄之说,“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并以出土实例和孔子之“礼”证其可信,给我们揭开了历史的真面目。因我们未能冷静地看待作为历史遗产的前人研究,因而陷入一种“热”叙述而众说纷纭。作者是一个慧眼识珠的“拾荒者”,从《考工记》、唐锦到民间画诀,许多历史的遗珍被他发现,不断呈现在我们面前。从色彩的感性到美学再到色彩发展史,决定了色彩研究走向整体论的必然,而学术性仍是以实践经验为支撑。《中国色彩简史》这本书,无疑代表了他们眼中的色彩艺术是什么、具体研究什么。书中八章按历史时期展现出中国色彩艺术研究大致有如下几个面向:①对色彩材料的研究;②从伦理规范向纯艺术的色彩研究;③绘画史;④工艺设计史;⑤色彩“技”“艺”的历史。色彩材料,具体指的是色彩的来源,以天然石料和植物染草为主,比如石染中的赤铁矿、朱砂、石黄、空青、胡粉等材料,染草中的茜草、荩草、菉草、皂斗等材料。材质研究是色彩研究的基础学,由此方可进入色彩艺术世界探寻。伦理规范是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内容涉及政治、宗教、生活中的生老病死等一系列重要事务,在此规范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升到纯艺术的色彩表达。在中国传统社会,真正脱离伦理规范的色彩艺术表达很晚,历史上的表达只是时浓时淡而已。绘画史经历了一个重要的变化,这个变化与文人画相关。汉唐时代中国绘画对色彩的理解和重视十分明显,绚丽的色彩是这一时期绘画重要的特征。进入宋元时代,文人参与导致绘画失色,绘画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10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