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工程人现身说法工地上,这5种材料千

北京治疗白癜风费用多少 http://pf.39.net/bdfyy/

编者按

建筑施工经常被吐槽“偷工减料”,其实也存在一些擅自“加料”的情况。当然,擅自“加料”一般也都不是什么好事,而是为了活儿更好干,或事儿更容易办,其造成危害有时不亚于偷工减料。

本文案例来自一位资历颇深的工程人。近期,他在整理项目巡检记录时,梳理出了工地上几种司空见惯却不合规“加料”行为,在此分享给各位工程人,希望能让大家少踩一点坑。

无机防水涂料掺加彩色色浆

某项目地下车库,防水水材料选用业主方指定的“水性渗透结晶型无机防水涂料”。根据设计要求,地库防水设计等级为一级,采用两道防水层。因该防水涂料性状呈无色无味的透明水样状态,这给过程验收带来一定难度。于是监理总监要求我们在施工第一道防水层时,在防水涂料中掺加蓝色色浆;在第二道防水层施工时,掺加黑色色浆。这样就可以把两道防水施工工序区别开来。

这个办法,确实解决了区分两道防水层工序的问题。但对于防水层自身工程质量来说,却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业主方指定的防水材料为“水性渗透结晶型无机防水涂料”[1],在工程中习惯用“永凝液”来代称,因为这类产品,最早在年代由美国的永凝公司研发并应用于工程。永凝液的主要成分为硅酸纳(Na2O·nSiO2),呈碱性,pH值约为11。

永凝液的防水机理是:渗透后可与混凝土中的游离碱性物(Ca(OH)2)发生硅化反应,从而产生稳定胶质枝蔓状晶体,有效地堵塞混凝土内部的毛细孔,并与混凝土晶体牢固结成一体。这样自然水分子渗透不进来,从而形成憎水效果,这就是所谓的“荷叶效应”[2]。

我们再来看掺入的色浆。根据化工行业规范《建筑涂料用水性色浆》(HGT-)可知,水性色浆的主要成分一般由水、粉状颜料(含铅、汞等重金属)、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保湿剂等组成。有机溶剂一般为苯、甲醛等,色浆酸碱度大致范围在PH值8~10[3]。

根据现行防水施工规范要求,当采用两种防水材料进行复合防水施工时,要做“相容性”试验[4]。我们知道,只有当两种不同材料的化学结构以及材性相近时,才能做到材料相容。而永凝液和水性色浆两种溶液,从它们的基本组成成分看,基本不具备相容性的基础。所以是否具备“相容性”,这要通过专业实验室进行适配分析才能确定。现在这种简单地直接掺和用于工程,实不可取。

另外,虽然这类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有着诸多“优点”,比如它对混凝土基层平整度要求不高,也不需要干燥,甚至可在潮湿的基层上面直接施工,施工完毕也不需要额外做保护层,确实很适合抢工期。

但我从工程实践情况看,还是建议审慎选用。

从材性上说,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还是属于“刚性”防水材料,单一用于刚性体的基层作为防水层,有悖于复合防水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原则:刚柔相济。

并非所有阶段都适用。

比如当混凝土基层出现宽度在0.2㎜(不超过两张A4纸厚度)以上的微裂缝时,必须要先修补[5],否则难以封闭缝隙。一般说来,地下室外墙在进行防水层施工时,地下室往往还没有达到沉降稳定阶段,许多微裂缝都还在发展期,使用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施工就不适宜。

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的渗透深度不能直观测量,不利于过程质量控制。在防水材料有诸多选项的当下,完全可以选择更成熟的产品去替代。

聚氨酯防水涂料用香蕉水稀释

某次项目巡查,项目工程师跟我说他遇到了一个蹊跷事儿。他本打算拿着涂膜测厚仪检测一下地下室外墙聚氨酯涂膜的厚度,结果发现施工完毕四五天了,聚氨酯竟然还未成膜。于是我跟着他到现场踏勘,果真如此。刮涂后的单组分聚氨酯涂膜,四五天后触摸还是有些粘手,基本无法成膜。

再有,现场散发着一种刺鼻的气味,跟聚氨酯涂料也很是不同。

于是我们找来分包班组的带班人问询,结果他颇为淡定地说:我们只是劳务分包,材料是你们总包提供的啊。

我们又从仓库拿出一桶聚氨酯涂料,开封后发现,并没有那么刺鼻的味道,而且聚氨酯涂料的状态,也明显比现场正在使用的涂料粘稠的多。

事出反常必有妖。再找来防水带班人问询,几个回合下来,他终于承认,为了干活方便,他们擅自向聚氨酯涂料中掺加了“香蕉水”进行稀释。原因是聚氨酯涂料比较粘稠,刮板刮起来特别费劲儿,一天下来做不了多少。现在通过添加香蕉水稀释剂,一天下来完成的工作量能多出好几倍。

香蕉水,主要成分是二甲苯,是一种无色透明易挥发的液体,有较浓的香蕉气味,主要作为稀释剂使用。酸碱性方面呈弱酸性。

聚氨酯涂料擅自加入酸性溶剂,会导致聚氨酯涂料无法成膜,从而使防水层失效。后果非常严重,只能把原来的不合格涂膜全部铲除,重新清理基层,做返工处理。

其实,当初项目部决定防水材料自供,防水工程只进行劳务分包,就是担心专业分包出现偷工减料。这个事件中,劳务分包“减料”的动机不强烈,却千方百计地“偷工”。这也提醒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以包代管,一包了之。

砂浆中掺加“砂浆王”

出于成本考虑,部分尚未强制推行的商品砂浆的项目,仍然在使用自拌砂浆。这类工程,经常出现施工班组为了让“好干活儿”,在拌制砂浆时往里面添加“砂浆王”的现象。

“砂浆王”是这一类产品俗称或者通称,同类的还有石灰王、微末剂等等。其主要作用是改善砂浆的和易性、保水性,提高砌、抹效率。从现场作业人员反馈来信息看,砂浆添加过它之后,特别容易操作。砌筑时不用用力挤压,即可让砌体灰缝饱满,粉刷更是大大提高了日工作量。

这就像你本来是在用又硬又干的泥巴做泥人,现在给你换了儿童轻质彩泥,你会觉得捏起来既快又好。

然而,硬币都有两面。“活儿好干”的同时,也产生了明显弊端。

首先,目前砂浆王、石灰王、微沫剂等外加剂产品市场比较混乱。各种渠道采购来的产品,普遍无生产标准和明确的性能指标,更不用说诸如砌体型式检验报告等技术资料。

其次,砂浆王的生产标准不明确,技术参数不统一,很难到专业机构进行试配,拿不到合规的配合比。

由于没有配合比,作业班组又自知是在违规添加,所以搅拌添加时动作都很隐蔽,多一点儿或者少一点儿,随意性很强,砂浆材性很不稳定。

这会导致砂浆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砌体强度偏低,粉刷空鼓开裂严重等质量缺陷。影响使用功能,甚至危及工程的结构安全。

这个问题必须要重视。我们日常检查时,抽样检测是非常必要的一种管理手段,要保证砂浆试件取样的真实性、随机性和代表性。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二次加水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二次加水,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之所以还拿出来说,是因为这种违规施工情况,近年来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二次加水,且不说危害性,单看国标中两条强制性标准就不合规了: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

6.1.2混凝土拌合物在运输和浇筑成型过程中严禁加水。

条文解释:在生产施工过程中向混凝土拌合物中加水会严重影响混凝土力学性能、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对混凝土工程质量危害极大,必须严格禁止。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8.1.4混凝土运输、输送、浇筑过程中严禁加水;混凝土运输、输送、浇筑过程中散落的混凝土严禁用于结构浇筑。

条文解释:混凝土运输、输送、浇筑过程中加水会严重影响混凝土质量;运输、输送、浇筑过程中散落的混凝土,不能保证混凝土拌合物的工作性和质量。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应严格执行。

一项国家标准如此严格要求的内容,关系建筑结构安全的重要因素,却在工程管理中被熟视无睹。

颇为吊诡的是,本来预拌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二次加水,对预拌混凝土企业商誉也是有着巨大威胁的。因为一旦出现质量问题,预拌混凝土企业会面临举证难而背锅的问题。就是在这种状况下,许多预拌混凝土厂家还是不遗余力地帮着施工企业,在混凝土取样试件上作假。

当然,现场也存在一些因意外情况不得不二次加水的情况。比如夏季高温或者长距离运输造成的失水,导致混凝土“流动性不佳”影响浇筑。这种情况建议按下几个原则处理:

将混凝土退回搅拌站,由搅拌站按照配合比要求进行处理。

如果施工实际情况让退回搅拌站不可行,那现场处理要慎之又慎。加水必须经过施工员和搅拌站技术人员的指导。且加水后,混凝土罐车要高速搅拌几分钟,让水分均匀,避免出现“水囊”。

也可经过施工员和搅拌站技术人员同意,添加减水剂或者泵送剂等方法来保证混凝土的可泵性。

因此,要杜绝任由作业人员不分青红皂白,只要出现泵送困难,一概随意加水的现象。

我也曾在一些资料中看到,一些业内专家提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学习日本,大力发展自密实混凝土,并以此推动产业升级[6]。这当然是个更好的愿景,只是涉及整个产业链的许多环节,实现起来恐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后浇带使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外加剂

后浇带是工程中经常遇到的一种工艺处理方式。常用的施工规范中,至少有四到五种规范,都对后浇带部位的处理作出了专项规定。

我梳理了一下,它们的要求大致相同:在两侧混凝土浇筑完毕一定时间后,再进行后浇带处混凝土的填充浇筑。对于填充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提高一级,并要求使用补偿收缩混凝土。

有些项目,在结构设计说明中则更具体,直接明确了膨胀外加剂类型。从我接触过的工程来看见,选用UEA或HEA比较普遍。

事实上,我此前上海几个深基坑项目进行专家论证时,与会专家们对待这类膨胀剂的添加,态度都极为谨慎。他们给出的意见多是:最好不要加。给出的理由只有一个:你们用不好。

背后原理如下:

UEA类的外加剂,构成成分中都含有钙矾石,而钙矾石与水反应式为:

C4A3S+2CaSO4·2H2O+34H2O→C3A+3CaSO4·32H2O+2Al2O3·3H2O[7]

即在反应过程中,是需要大量的水的。这就要求后浇带浇筑后,一定要“水养”7~14d,才能保障补偿收缩混凝土发挥其性能。但从施工现场的普遍情况看,很难做到这一点。一旦后期水养护不到位,极易造成开裂和渗漏,效果适得其反。

另外,膨胀剂的掺量,结构设计都只是笼统地给了8~12%这样一个区间。具体到什么部位,哪些构件对应的掺量是多少,都无法明确。但即便给了不同部位不同掺量,浇筑过程中做到一一精准对位,也是很难实现。

总之,千万不能迷信于外加剂的功效。一个合格的混凝土工程,材料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其他诸如混凝土的运输、浇筑、振捣、收面、养护等环节,也都至关重要。

著名的工程结构专家,也是“跳仓法”工法发明人王铁梦教授,经过大量工程实践,对于混凝土工程质量保证措施,概况了八个字:普通混凝土好好打。颇有大道至简的味道。

小结

以上五个案例,对工程人来说都不会陌生。一些原本反常的事情,似乎已经变成常态。

作为从业人员,还是应该多想一下,从来如此,便是正确的吗?

一个狼奔豕突中野蛮生长的行业,裹挟其中的个体或许能左右的事情很少。正因为如此,越要珍惜每一次可以尝试改变的机会。每一次尝试,都让我们距离解决问题更近一点儿。(本文为读者投稿,作者龚诚仁。如果您也乐于与同行分享工作经验、成长故事或所思所想,欢迎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232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