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马黎通讯员郭楠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
中国的主会场活动在北京,一个重磅大展开幕了——由国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丝绸博物馆联合首都博物馆、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共同承办的“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展览将持续到8月17日,展期3个月。
浙江上山万年一粒米、浙江余姚井头山遗址年前的贝壳、甘肃马家塬战国墓马车、成都商业街船棺葬漆床、紫色兵马俑、绿面跪射俑、成都老官山汉墓织机复原、西安唐李倕墓冠饰配饰、南澳一号出水瓷器、慈禧陵地宫龙袍……
首博放大招了,50多件(套)文物及相关辅助展品,来自全国10个省市、23家文博单位,大部分都是国之重器,很多宝贝第一次出家门,有的是近年来重要的考古发现,还有通过科学研究复原的精美复原件。
虽然我们都是冲着看漂亮文物去的,但这个展览有点不同,每件宝贝的故事,都跟一个词有关:文物保护。
很多人一听这个词,第一反应:就是修文物嘛。对,又不对。修复,只是文物保护中的一环。
截至年底,全国共有或考古出土或传世的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岁月流逝,有些已满目疮痍,急需保护修复,延续生命,以期“子子孙孙万年永宝”。
这个展览,浸没在黑科技里,第一次把文物保护工作的全链条,一节节打开给你看,医院,看到每个病人诊治的全过程。如果用展览的学术语言表达是这样的——展览分为“万年”“慧眼”“巧手”“芳华”“永宝”五个环节,全面梳理中国馆藏文物保护的发展历程,展示馆藏文物科学认知、保护修复、工艺复原、预防性保护的最新成果。
这样说,可能你有点无感,有点专业。那么今天,就医院,展览中展出的50多件文物,都住在这里,他们是如何起死回生的?
病人
医生
护士
1。
保命:你是谁
5月18日,周二,医院的清晨,忙碌依旧。
三床来了一个新病人,他偷瞄了一眼隔壁一床,美美的她,闭目养神,实际醒着。
小鹊:你好,我叫小鹊,来自成都。我是失传已久的扁鹊医书……
出土时的“小雀”竹简
还没说完,装睡的一床姑娘惊起。眼前这位小鹊,一根全身湿哒哒的竹简,糟朽严重,变形扭曲,怎么可能是大名鼎鼎的扁鹊医书?
小黄:哈?你明明是一根烂竹简啊……(清嗓,声扬)我呢,出身福州的白富美之家,主人叫黄昇,我是她最爱的一件衣服,名字很长,叫南宋紫褐色罗印金彩绘花边单衣,我今年已经多岁了,是不是看不出来?
她抖抖轻薄的纱罗,这就是陆游诗里写的“举止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雾”本尊了。素颜,全身轻薄通透,唯一的装饰,就是衣襟处的印金彩绘花边了,这条花边不是织的,也不是绣的,而是印出来的,关键还加了黄金,可见小黄主人——南宋朝廷命妇身份之尊贵。
紫褐色罗印金彩绘花边单衣修复后
查房时间到。医生和护士推进门,发现气氛怎么有点不对。了解情况后,大家笑了。
护士:小黄啊,医院时什么样啦?你被装在一个档案袋里送过来,我们碰都不敢碰你。
小雀:医生好,这位姑娘得了什么病?她看起来气色那么好,容光焕发,完全看不出有病啊。
护士:癌症。
医生(看着小黄):南方地区的地下水位比较高,你主人的墓虽然地处福州浮仓山上,还是避免不了地下水的浸泡,加上尸体分解物、细菌等微生物的侵蚀,你自从年重见天日后,近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处于病危状态,丧失了基本的机械强度,可以说是一触即破,甚至一碰就会碎成粉末。所以,这么多年,你只能躺在库房里,库保员也不敢碰你,更别说见人了。
紫褐色罗印金彩绘花边单衣
护士:我们要想办法救你。医院的病人,基本都是面目全非,谁都不认识你们。喏,隔壁病房的兵马俑,进来的时缺胳膊少腿,一堆碎片,我们根本不知道他长啥样,什么姿势。
这时,门开了,小漆挤了进来——他是一张床。听到大家在在聊各自的病,他来劲了。
小漆(唱了起来):我就是我,支离破碎的我~~~
漆床(修复前)
小黄:小漆,我看一下你的病历卡哈——年8月至年1月,年代约为战国早期(公元前4世纪)的成都商业街船棺墓葬群被发掘,出土了迄今为止体量最大的船棺以及数百件精美的漆器。根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推测,商业街船棺葬极有可能是古蜀开明王朝王族甚或蜀王本人的家族墓地,为古蜀文明研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但是,下葬时,你被拆分成了45块……天哪!我们算同病相怜(继续读)——45个构件主要集中在2号棺,部分构件被盗扰,饱水糟朽,结构脆弱。
支离破碎的我,45个零部件
医生:是啊,所有病人来了,首先得做基本化验,等于验血验尿。X光、同位素、多光谱分析、红外线成像、“验孕棒”,全部用上!我们有三把打开你们的钥匙:形貌、结构、成分,行话叫科学认知,通过一张张图片、一个个数据、一条条曲线,用这些微观方式,重新认识你们,发现你们,找回你们的身份证。
我身上精美的纹饰,是“拼图”的关键
小漆:是的,一开始,我被当做无名氏。因为我长得太魁梧了,入葬时,被解体为45个零部件,分散在五具船棺里。所以,我出土的时候,就被当做不知名的器物构件,做了失踪人口登记。
后来,医生来看我。把我脱水后,又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终于认出了我——我,一张床,还是漆床,迄今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结构最复杂的漆床,等级很高,很可能是古蜀王或其家族使用。我全身榫卯相接,非常稳固,头略微上翘,身上有两面坡悬山顶造型的床帐架,底漆黑色,床头、床尾、床侧板上都绘有朱、赭二色的回首状龙纹和蟠螭纹。
医生花了8年时间,把我一块块打开,再一块块拼回去,我才回到了完整的我。
漆床(修复后)
各个角度的我,完整的我
护士:这层楼还住着一位很有情趣的设计师——子仲姜盘,春秋早期青铜器,盘子里面有31种水生动物,鱼、龟、蛙、水鸟一应俱全,19个是浅浮雕,12个是圆雕,平均长度只有6.5厘米,而且,每个圆雕动物都能原地作平面度的旋转。人们在盥洗时,水从手上流下,冲击到盘中的小动物上,动物随机旋转,现代人的脑洞也就这样了吧。
我们以为已经认识他了,结果一上X射线CT结果显示,旋转动物的内部,居然都配有一个转轴与盘体铸接。为了让每只动物度旋转跳舞,在合范浇灌铜液的时候,圆雕动物与轴的接触之处需要有一层非常薄的泥料,确保有间隙旋转。但在铜液高温浇铸时,薄泥料又不被冲坏或脱落。
这种高难度铸造技艺,在他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一般认为春秋早期是青铜铸造技术停滞或退步的时期,子仲姜盘的铸造技术,体现了这个时代鲜为人知的技术新高度,现存众多的商周青铜器中难有其匹,是一件世所罕见的奇物。
圆雕青蛙X射线CT四视图
医生:还有小禽一家人,也住在这里。我们给她们用拍X射线照片、工业CT照片等,对彩绘青铜水禽铸造工艺进行研究,发现它用的是失蜡法整体铸造而成。青铜水禽上发现的铜隔挡、芯撑、芯骨、底部方孔、铜片镶嵌补缀、流淌状多余铜、毛刷痕迹等工艺措施或现象,与公元前一千纪西方古埃及、古希腊的大型青铜雕像的相关工艺较为接近甚至相同,而在中国先秦青铜器上却较为少见。
彩绘青铜仙鹤(修复前)
彩绘青铜仙鹤(修复后)
7号天鹅颈部铜芯骨
36号天鹅颈部芯骨X射线照片
修复后
修复后
展览现场的水禽家族
此时,小伦也推门进来了,他是来看小黄的。
医生:小伦来得正好。通过这些“慧眼”,我们有太多新发现,比如找到了失传已久的小伦——《齐论语》。
护士: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了多枚竹简木牍,因埋藏年代久远,原有墨迹褪色,肉眼已无法识别。我们通过红外线扫描,还原墨迹的痕迹得以成像,便于文字识读。目前,出土竹简已释读出《论语》《易经》《礼记》《五色食胜》《悼亡赋》和医书、签牌、秦牍八种内容。
红外线成像照片
其中,《论语》为失传1余年的《齐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论语》最早抄本。《论语》在古代有三个版本——《古论》《鲁论》和《齐论》,如今看到的《论语》是基于《鲁论》和《古论》形成的版本,《齐论》在汉魏即失传。《齐论》与其他两个版本最大的区别在于多了《知道》篇和《问王》篇。
经过红外识读,海昏侯出土竹简中,有一支简的反面写有“智道”,正面写有“孔子智道之昜也昜昜云者三日子曰此道之美也莫之御也”。“知”与“智”古通,“智道”即为“知道”,当为此卷竹简的篇题,应为《汉书·艺文志》所载《齐论语》第二十二篇的篇题“知道”。因此基本可以确认,海昏侯墓出土竹书《论语》应为失传1多年的《齐论》。
医生:总结一下,只有通过科学认知,我们才能认出你们——最早的丝绸(距今年-河南)、最早的大米(距今一万年-浙江)、最早的漆床(距今多年-程度)、最早的漆(距今年-浙江)……
最早的丝绸——郑州汪沟遗址瓮棺出土碳化丝绸-头盖骨附着织物,距今年
最早的稻米——浙江上山遗址,一万年前的一粒米
2。
治疗:起死回生
护士:终于认出了你们,但我们都急死了,你们每个人都生了重病,治疗迫在眉睫,这就需要各种技术。比如这个人,要保守治疗,那个人,要做临床。治病不能缺医少药,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材料,哪怕绷带也是特质的。但材料不能乱用,不能一味药打遍天下,这个药又管治脚气又管治头疼,肯定不行。
小黄:我知道,我的病,是脆弱糟朽,这是我们家族——所有丝绸文物不可避免的家族疾病,就像医生你说的,也是难以治愈的癌症。
医生在为小黄治病
医生:你是用桑蚕丝做的,桑蚕丝属于蛋白类纤维,非常娇贵,经不住岁月的侵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老化。对我们来讲,你是重症病人,切忌病急乱投医,首先要进行前期诊断,制定治疗方案,经过专家论证后才能实施后续治疗。
通过分子层面的诊断,我们发现,构成丝绸文物的基本单元是氨基酸,在过去年里,你身上的氨基酸不断流失,丝绸文物变得脆弱糟朽。打个比方,丝绸文物就像一座高楼大厦,是由一块一块砖头堆砌起来的,随着岁月侵蚀,这些砖头一块一块地破损脱落,最严重的后果,大厦轰然倒塌。对于丝绸而言,这一块块砖头就是一个个氨基酸。
护士:为了你,我们研究了十多年,发明了一种糟朽丝绸文物的加固技术,你在库房里睡了40年,我们终于把你唤醒了。
医生:我们研发的这个独门秘籍,就是“基于丝肽-氨基酸的脆弱丝织品接枝加固技术”,名称很长也很拗口,你不用记,说白了,就是用新丝来加固旧丝,最朴素的加固原理就是“缺什么补什么”。既然丝绸文物是因为氨基酸的缺失而变得脆弱糟朽,那么我们就用加入新的氨基酸使其强身健体,在一定程度上返老还童,重归健康态。这是一项非常实用的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缓解丝绸文物保护中最为棘手的加固难题,还获得过“十二五“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
修复后的印金彩绘花边
小雀:难怪这位姐姐虽然多岁,但看起来这么年轻。
小黄:你真会说话。
医生:你知道吗,我们有时候随身带着薄荷为你们治病哦。楼下住着的那只小车轮就吃过。他来自河北省石家庄市的故郡东周遗址,是车马坑里五号车的一只轮子,车轮卸下后放置在车舆两侧,是研究东周时期车舆制度的重要材料。但是,车轮为木质髹漆,木胎腐烂,部分空间被土填充——这只轮子几乎就是一坨土。
提取前的车轮
护士:嗯,这种技术叫“薄荷醇临时固型技术”,薄荷醇就来自薄荷提取物,是常用的食品添加剂和药物。近年来,薄荷醇被用作考古出土文物提取时的临时固型材料,对新出土文物起到加固增强的作用。待文物安全运输到室内后,利用薄荷醇的挥发性,可以自动升华排出,无残留,不影响出土文物的原始形貌和后续处理。在中国的考古发掘现场,薄荷醇已经成为一种便携有效、绿色安全、可控去除的新型脆弱文物临时固型提取材料。
为小轮子治疗
原理图了解一下
医生:楼下住着一位兵马俑,他的肚子里有什么,你们见过吗?
大家摇头。病房里,围观群众越来越多。
医生:我们通过三维渲染正射影像图,几乎°无死角把它看了个遍,我有肚子的照片,你们要不要看(笑)。
护士:你们应该都知道,秦俑不是素颜的,原本都是画彩妆的,但是一出土,全部迅速“卸妆”。
彩妆脱落,主要跟它的制作工艺和出土时的环境湿度变化有关。一方面,兵马俑彩绘结构一般是由生漆底层和矿物颜料组成,历经千年埋藏、大火焚烧,秦俑彩绘在出土时已经很脆弱;另一方面,生漆底层对于湿度变化十分敏感,陶俑出土时从地下饱水状态直接暴露于相对干燥的大气环境中,生漆底层会因失水而产生剧烈变形,马上卷曲、起翘,进而造成彩绘脱落。
紫色御手俑残片
医生:怎么样保护兵马俑的彩妆?秦俑彩绘颜料调和剂及生漆底层都老化了,颜料层内部的凝结力、彩绘各层之间、底层与陶体之间的黏附力都很微弱,特别是生漆底层对失水非常敏感,因此,彩绘保护的重点和难点,就在于加固生漆底层。
但是,一般的加固剂难以渗透到生漆底层,也无法抵御漆层因失水而引起的剧烈皱缩。我们就研发出了两种方法,名字很长很复杂,你们随便看看就好——“用抗皱缩剂(聚乙二醇)和加固剂(聚氨酯乳液)联合处理”以及“单体(甲基丙烯酸羟乙基酯)渗透,电子束辐照加固聚合”,对彩绘层进行保护。
紫色颜料的偏光显微图像
用上神器后的彩绘陶俑,既可防止生漆底层失水时的皱缩,又能大大增加生漆底层和陶体之间、彩绘各层之间以及颜料层内部的黏合力,彩绘颜色鲜艳。你们去现场看看,就会觉得这个紫色兵马俑身上的紫,太文艺了。
护士:隔壁住着的小皮同学,来自内蒙古正镶白旗伊和淖尔墓群。其中,在3号墓的的木棺里,发现了一具通体用黄色丝织品包裹的人骨,小皮在下面垫了多年。医院时,就是一块土,其实,它是一件北魏的毛!领!皮!大!衣!
皮衣修复前
修复中
医生正在给小皮治疗
医生:领子毛属于是鼬科动物毛纤维,紫貂或石貂。皮一共由69块大小不同的皮缝合而成,皮上几处有箭孔痕迹,根据皮层胶原纤维层结构分析,初步推测有鹿皮(或马皮)、牛皮等不同动物皮组成。如果需要确认皮毛的生物学种属,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检测。
我们给他用了回软剂,以羊毛脂、蓖麻油及衍生物为主要成分,经信息提取、材质鉴别、病害评估、样品试验、回潮、清洁、回软、平整、修复等,皮衣终于现了原形,回到了它柔软的质感,继续引领时尚。
修复完成后的皮大衣
小雀(有点着急):我是不是也有这些技术验明正身的?
医生:是的。三价铁离子是导致你失去本来面目的主要原因。你看,你全身发黑,身上的字迹难以辨识,我们采用连二亚硫酸钠脱色技术,让你显出原形。脱色、复形、脱水,你是谁,自会见分晓。
竹简脱色后
竹简脱水后
护士(读报告单):释读后,我们发现你和你的伙伴身上出现了“敝昔曰”字样,因为简牍中普遍存在通假字的现象,敝昔的古音和扁鹊相通。有一些专家认为“敝昔”即“扁鹊”,故其中部分医书内容被认为是失传的中医扁鹊学派经典书籍,如果这个观点最后被确认,你将是中医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
大家齐刷刷回头看小雀,不可思议,这个病恹恹的小竹简,居然那么厉害。
3。
续命:芳华绝代
医生:我们有很多科学技术,对你们进行长年的治疗,让你们活下来,是我们的职责。但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希望让你们回到自己——回到你们的芳华时代,回到历史的真实语境中,只有复原你们身上的机关、工艺,只有形神兼备,我们才能够窥见古人的精湛技艺,才能知道,他们是如何把你们创造出来的。
此时,又医院。他是来看老朋友的,红黑相间,炫酷感十足,大家的眼睛挪不开了。
小车:大家好,我来自甘肃马家塬战国墓地,我只是其中的一辆车,编号M16-2,我家还有50多辆车子,都是单辀双轮车,但车型不同,可以分为五类,有豪华装饰的,也有素颜的。我家的车子可以说为中国古代车辆的发展、演变的研究及复原和复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M16墓道及墓室照(由南向北摄)
护士:小车,看来你最近保养得不错嘛。你刚来的时候,谁也不知道你是什么车型,有什么装饰,总之,全身土味。
我们花了很多心思,对各地已出土车辆考古资料进行系统整理与研究,对古代马车的起源及早期发展脉络进行梳理。然后,对车辆遗迹的现场解剖发掘、翻模,实验室精细发掘和文物保护修复。
飞菝位置图
M16_2总装效果(合成图)
再利用人工绘图、高清照相以及三维扫描等方法,对你的形制、结构、装饰、车辆构件的尺寸、连接方式等信息进行记录提取,再对残留车辆木胎的木材、表面髹漆材料、金属构件及饰件的种类、成分、成形和装饰工艺等进行综合研究。运用三维建模技术实现车舆的数字模拟复原,进行力学性能分析。又对木工、金工、车辆制作等传统工艺调查的基础上,按原工艺、原材料,终于完成了对你的复原。
M16-2号车图示
M16-2号车
医生:我们复原了秦始皇兵马俑的制作工艺和色彩,知道了人们当时怎么做陶俑,怎么人工上色。我们还get了早期秦人的硬科技中国紫,也就是汉紫。
护士:小紫断臂上的紫色,主要成分为硅酸铜钡(BaCuSi2O6),我们在自然界里,还没有发现过这类紫色矿物,所以,中国紫,是他的主人人工合成的。
从出土实物看,中国紫的应用自西周晚期开始,持续到东汉,之后便消失了。我们对汉紫在古代应用的地区与时代进行对比,发现它的使用轨迹与秦国及秦帝国的发展路线相吻合,因此人工合成的“汉紫”,很可能是早期秦人掌握的一项“硬科技”。
紫衣俑正面(修复后)
至于“小绿”同学——彩绘绿面跪射俑的面部、脖颈等部位的绿色,就不是变色所致,而是秦人有意而为,所用颜料为石绿和少量骨白的调和物。
小绿——绿面跪射俑
护士:除了兵马俑,我们还复原了国宝级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完整复原汉代提花织机及其提花织造技术体系,我们回到了汉代,用“汉机织汉锦”,而我们现在,也回到了战国,用战国人的造车技术,造了一辆车,造了你。
小黄:这等于是给我们续命了。医生,我说得对不对?
医生:是的,我们从微观、中观、宏观的层面,把你们了解透了,就可以把你们复原出来,复原,就是续命,尤其是数字化保护,“万年永宝”,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护士:你们的病治好后,还需要保健,继续休养。我们每个人都打造了特定的小房间,为你们创造一个洁净的微环境。比如小黄,体温控制在18~20度左右,必须平躺在稳定的环境里。
这就是预防性保护,说白了,从大环境、中环境,到微环境,必须24小时待命。大环境,医院,你们生活的空间。中环境,比如这个病房,或者你们要去见人的展厅。微环境呢,就是你们平时睡觉的展柜、囊匣,必须层层守护。
小黄的小房间
医生:大到一个建筑,小到一个工作台面。像小黄,如果你直接放在我的办公桌上,就是不合格,因为台面太光滑了,会吸灰,而纺织品文物是多孔的,它吸附性特别好,这样的话,等于把你当作抹布。我们平时看病人的时候,要么下面垫纸(宣纸),要么整个台面都是用布包着的,布还要经常清洗,这就是预防性保护。我们抱你们的时候,要戴手套,修复师是不可以戴戒指的。
有的病人,我知道你的分子键之间已经很危险了,随时要断,千万不能再受光照,所以,要避光,要入库修养。有些文物十年才能出来见人一次,有它的道理,不是矫情。文物中的分子键,在它年轻的时候连得紧紧的,后来随着在埋藏过程、流传过程中,被污染了,有光线,有酸,有碱,有各种各样的霉菌,键就会断,岌岌可危,命悬一线。这个时候,如果再有一束光打过来,就把它打断了,微观结构累积到一定时候,宏观就会出问题。
所以,保护你们,有一点点违反自然规律,我们是在跟自然,跟时间对抗。万年永宝,真的可以吗?肯定不能,我们只是把它拉住,慢一点,再慢一点,我们希望尽可能让你们延年益寿。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