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是怎样的一种境界?是庄子的“化而为鸟,其名为鹏”?是列子的“御风而行,泠然善也”?还是老子的“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接触已耄耋之年的宝鸡著名画家王鸿续,不管是其人其画其字,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两个字——逍遥。
首个来到宝鸡的西安美院毕业生
王鸿续年出生于西安蓝田,年毕业于西安美院,当时因为宝鸡还没有西安美院毕业也学习,王鸿续毕业后被当做“宝”分配到宝鸡市群众艺术馆工作。
那时的人们对于艺术知之甚少,王鸿续还记得刚到宝鸡时,有人下乡去画油画,结果很多路人围上来看着颜料说:“怎么牙膏还是这么颜色?”“牙膏还能画画?”;还有一次,一位同事写生时在下马营画了一个小孩的肖像,结果第二天孩子感冒了,家长赶来非说是“把孩子魂画跑了”……
如此环境,艺术在人们脑海中之淡漠,让王鸿续感到责任重大,那个时期,他每天的工作就是负责馆办活动、组织演出、下乡辅导群众,推广艺术,几乎十年没有画画。
文革结束后,王鸿续开始创作。当时的美术工作者少之又少,而做群众艺术工作又头绪繁多,“群众需要啥就画啥,所以油画、国画、版画、连环画等我都画过,就是一个杂家。”王鸿续回忆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陕西省组织在宝鸡开展连环画创作班子,王鸿续和同事们开始接受大量绘制连环画的任务,同时还要办培训班,为一些单位培养具有绘画能力的宣传员。这些画后来去了哪里,印成了多少连环画,他并不十分清楚。因为那时候画画就是工作,这些作品既没有稿费也没有版权费,所以只是接受命题然后埋头画,画完交任务。他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要画好!“我记得画的最后一本连环画是《爱国词人辛弃疾》,过了半年后,出版社寄来块钱稿费,那时候工资才几十块钱,收到这么多稿费,不但我很诧异,大家也都很惊奇。这是我的第一笔稿费。”王鸿续回忆说。
宝鸡得天独厚,是个非常好的艺术基地
长期从事群众工作,时常有超大数量的创作任务,让王鸿续的画笔,有了足够高超的技巧。后来他恢复画油画,并参加过陕西省油画展等多个展览。在不断学习和体味中,他深切感受到了中国画的魅力,从此就把所有精力放在了中国画的创作中。
在群众艺术馆工作多年,王鸿续接待过很多国内外的书画名家,他清楚地记着,徐悲鸿的嫡传弟子魏江凡等几位画家从北京来宝鸡写生,去秦岭和宝鸡周边后,盛赞宝鸡得天独厚,是个非常好的艺术基地。“但宝鸡人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大家都往外面跑。”从那时起,王鸿续就立足宝鸡山水人文和乡间美景,创作了很多国画作品。
年,王鸿续的国画作品《山乡文化室》获文化部举办的年全国群星美术作品大展银奖,之后因为这幅画他还被授予陕西省丹青艺术奖。在北京展出时,他的国画作品《农村小景》《清幽人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此后又有作品入选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说起这些获奖经历,王鸿续并不愿过多提及,他把这些称作“意外之得”。“莫言在写作时,他没有想会得诺贝尔文学奖,如若心里想着获奖,必不能获奖。因为艺术不是有意为之的。”王鸿续如是说。
“美术者……必使其闲暇之时心有所寄,而后能得以自遣。”自年轻时看到王国维这句话起,就一直回荡在王鸿续的脑海中。从那时起,艺术在他眼中不是作品,而是过程。“艺术是闲暇的产物,没有悠闲就没有艺术,所以在我这儿,十年没有画画,我也不着急,画画时,我也不着急。享受的是画画的过程,画了十天,我这十天就活得非常痛快,不是在意结果。”
艺术是人的心性而为,不是商品
上世纪80年代,王鸿续的画作开始走向市场。许多从南方回来或者有前瞻性的收藏者,开始买王鸿续的画,而当后来所有的宝鸡画家开始各种市场探索的时候,王鸿续又不卖画了。在他看来,艺术不等于商品,商品是取悦于人的,而艺术是人的心性而为,当艺术要取悦于人的时候,那就变味了。他认为画画是画家的本分,喜不喜欢是别人的事情,为了别人的喜欢画画,就不本分了。从本质上讲,那不是喜欢画画,而是喜欢钱,那么为什么不去做生意呢?
在今天的人们看来,王老这样的观念似乎有些奇谈,但在他心中却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着,因为在他看来,古人前辈都是如此,吾人亦应如此。所有认识王鸿续的人,都觉得他仙风道骨、学识闳富,诸子百家、唐宋散文、诗词歌赋他都能信手拈来,那是因为他博览群书和大量的文化熏陶。“艺术是一个人生来的趣,要去不断熏陶和涵养,就像刽子手第一眼看人脖子,修鞋人第一眼看人脚一样,艺术人的心要始终在美上下功夫,发现内美是中国画最重要的诀窍。”王鸿续说。
正因为如此,市上只要有画展,王鸿续都会去看。不但自己看,还要喊上年轻画家们一起去看。王鸿续说,就是希望大家能深入其中,去观其中的趣。“要放下心中的成见也好,赞誉也罢,把心放空,心不空看不懂物之美,钟如果是实心就敲不响。空才能纳万境,只有空了以后看,才有新意。”
画室是闹市中的宁静去处
王鸿续的画室位于经二路上的宝鸡市群众艺术馆楼上,其实20年前王鸿续就退休了,但群艺馆还一直给他保留着这间画室。每天早上他都走过来画画,画到中午再走回家,路过市场买点青菜、面条,回家给老伴做饭。
走进这间画室,楼下大街上的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似乎全部抛之脑后,因为这里太清净了,满眼看到的都是自然——各种植物长满其间,这边破铝壶里栽了一株竹节海棠,那边木雕台上放了几只金蝉脱下的壳,书桌边放着捡来的石头,镜子前随手插着几根枯萎了的荷叶……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真实。史铁生所谓:“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而这些蝉壳、石头、枯荷……都是王鸿续每日要“观”之物。
“画画首先要学会观物,苏东坡说: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要带着感情去观物。”
“古人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登山观海要用心去与山、与海交流,才能得上品佳作,如果只是看哪里好看就把哪里画下来,这样不得其精神。”
……这些,则都是王鸿续的别样高论。
唐代文学家符载说:“物在灵府不在耳目,故得于心,应于手。”王鸿续说,西洋艺术是目中之画,看到啥就画啥,而中国艺术不一样,最大的特点是意中之画,需要心得温润。若眼睛看到的东西,没有经过心的温润,那就不是你的东西,所以中国画往往留白的地方是让人看的,是给人以想象的。
“就像古人做文章一样,好文章是意韵理神,不追求鬼怪之词,不追求奇怪的题材,但它自然宏富、自然简易。”王鸿续说,几十年来,他都是以这一宗旨来作画、看画,乐在其中。
一边说着,王鸿续把目光收回到了案头上,那里放着他新捡来的几个石头,还有一本《世说新语》。想想,我们之所以常常回望和仰止魏晋风骨,大约是因为魏晋名士皆有自己的真性情吧。再回头看看画室墙上贴满的王鸿续的国画“涂鸦”,一纸虽薄,无一不是真性情,“知者创物,能者述焉”,如此而已。(宝鸡新闻网记者黄河)
王鸿续艺术名片
年生,陕西蓝田人,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现为宝鸡市群众艺术馆副研究馆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宝鸡市美术家协会名誉顾问、宝鸡市书画家协会名誉顾问。
历年来创作出版《爱国诗人一辛弃疾》等连环画多册;创作国画作品《农村小景》《清幽人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国画《好雨知时节》入选八届全国美展;国画《山乡文化室》获文化部举办的年全国群星美术作品大展银奖;许多作品曾在《中国画》《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国画《周原之晨》等许多作品,被日本等国外政府及友人收藏;年随宝鸡市政府友好代表团访问日本并与日本友人进行书画交流。
年中共宝鸡市委、宝鸡市人民政府授予“宝鸡市有突出成绩的文学艺术家”称号;年被中共宝鸡市委、宝鸡市人民政府评为“宝鸡市有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并享有政府津贴,年被授予陕西省丹青艺术奖。
编辑:王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