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花还似非花格高自然调响广州日报

北京哪些医院白癜风疗效比较好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王季华《花期独语No.1》王季华《花期独语No.4》王季华《花非花No.7》王季华《花期独语No.13》花城文艺风景线记得多年前第一次看到水彩画大家王肇民先生的静物作品,就被溢出画面的力量感所撼动——此前没有见过哪一位水彩画家能够在小小的画种、小小的画幅中将小小的题材展现得如此坚实有力又生机勃勃。最近,第一次看到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王季华的岩彩画系列花卉作品,也被其简约而充满张力的画面调性所深深吸引。仔细阅读了前言,才发现王季华为王肇民先生的女儿。虽然在材质、花卉题材和具体技法上,王季华的作品都跟王肇民先生大异其趣,但精神品格上的一脉承接,却就这么自然而然地“暴露”出来。借“花非花——王季华作品展”在珠江美术馆举办之机,记者与王季华进行了深入交流,一方面期待呈现一位艺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对女儿的教育与影响,一方面也希望揭秘王季华独具个性的岩画作品的形成历程。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江粤军备受王肇民艺术观滋养事实上,不管王季华选择了什么样的艺术门类,王肇民的艺术观始终滋养着她的学习和创作。王肇民认为“风格是可以学来的”,王季华觉得很对。“即便再有艺术天赋的人,其创作也不可能是空穴来风,一定有一些根基和渊源。所以我会汲取各方面不同的营养,中西绘画都学,都临摹过。西洋画强调原创,中国画注重临摹,虽然两者很不一样,但艺术是可以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我临摹时可能会尽量接近原作,也可能用我自己的方法,包括这次展览中,就有个别这样的呈现。”王肇民强调“形是一切”,这对王季华的影响也很大,她的作品,无论怎么注重形式感,怎么当代化,却依然讲究造型。“也有同事跟我说,不用太追求造型。但有时候我自己过不去这个坎,不这样画自己看着就不舒服。”王肇民讲究构图的严谨性,讲究虚实相生,这点王季华也“追随”得很好。“父亲画的素描,如果装裱时有点切割,他都会很在意。因为裁了那一点,可能构图就不完整了。”所以这次印“花非花”展的画册,设计师用《花期独语》系列1和2合成做封面,印刷时裁了《花期独语2》上面的一点点,王季华就觉得有些不对头了,少了一点空间感。“虽然那个位置就一点点空白,也是很重要的,这样画面才透气。”好在封面是用两张画合成的,才算弥补了缺憾。王肇民的作品有一种很宏大的气魄,在花卉静物中以小见大,这更是濡染和影响着王季华的创作。她笔下的四种花卉,格调始终是高迈的,哪怕是贴了金箔银箔,也只是显得贵气却绝不俗气。正如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基础教研室主任陈侗所说的:“王季华赋予笔下大花一种斑斓灿烂而不失刚毅的品格。”王肇民一直坚守的是水彩这一“小画种”,王季华15年来探索的是岩彩这一“新画种”,而且还将继续探索下去,虽然艺术门类殊途,但在精神指归上,王季华始终在向着父亲靠拢。素描色彩根基来自父亲低调的王季华,几乎没怎么在各级部门为王肇民先生举办的各类研究展开幕式上露面,但父亲所给予她的影响,无疑是丰厚而深远的。可以说,这低调的个性,本身就是对王肇民先生经常跟她讲的“不争不辩各行其是”的继承与展现了。在考上广州美术学院教育系之前,王季华的素描、色彩基础,都是王肇民在家里教授的。当时美术学院教的大多数是光影素描,而王肇民的素描更强调的是结构。“父亲早年在杭州艺专学了几年素描,后来他觉得那种方法不够完善,到了南京以后,就自己研究总结了一套方法,注重结构,讲究观察方法和切入点,画出来的东西更有分量,更本质,这也是他的水彩画显得厚重不轻飘的原因。”今天,王肇民所倡导的结构素描,当然早已和光影素描同样被广泛接纳学习,但当时不太能被主流理解,因此,王季华考了三年才考上的广州美术学院。但父亲所教给她的素描观察角度与方法,至今仍影响着她。水彩上,王肇民也向王季华传授了“独门秘笈”,王肇民认为水彩是很讲究新鲜感的,所以画面上不能改来改去,如果有错了,那就将错就错。水彩的用色也很讲究透叠,所以要很好地把握颜色的关系。另外,线条要行于当行,止于当止。那时候,王季华经常陪王肇民外出进行水彩写生。王肇民画《香山途中》时,王季华就在旁边。“11月份的北京已经很冷了,我帮他提着东西过去,就在他后面边看边跳,脚被冻得很疼。他在前面现场作画,画笔一落,纸上就蒙着一层薄冰。但他就是那么认真地画着,一画几个小时。”考入广美教育系以后,到了大学三年级分科时,王季华自作主张选了国画,王肇民听说后,感到有点失落。“他对水彩的感情很深厚,可能还是希望我继承他的衣钵,但我觉得一旦选了水彩,恐怕就很难再走出他的圈圈了。”岩彩画考耐心见本心进入岩彩画领域,是熟知她艺术感觉的同学给的建议。因为早年王季华的工笔花卉就已破除了中国画门类的谱系而与当代艺术接壤,很有新意。“同学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他觉得我懂一点色彩,又有国画基础,很适合画岩彩。我买了一批材料开始尝试。发现矿物质颜料很特别,色彩非常丰富,饱和度高,颗粒比较粗的还会闪光。”就这样,王季华一画便是15年。每天,她上午通常工作两三个小时,下午三四个小时。而15年来,她所积累下来的作品只有50多张,可见岩彩画制作真的是需要“工匠精神”。在王季华的工作室里,挂着两张刚刚完成的白描式画稿,画得很精心。王季华介绍说,这个要再过到拷贝纸上,然后再上到画板上,才能开始画。而画板本身就要做好前期准备,工序非常复杂。画板要入榫,有钉眼,要把钉眼抹掉,然后打磨,还要上乳胶漆,不然板放久了会发黄,影响画面。接着再上一层宣纸,才能上岩彩画的纸。“岩彩画所用的纸是从日本定制的手造纸,纤维比较清晰,很有韧性。但还要上胶矾水、蛤粉、方解石。刷方解石是要让纸张把颜色吃住,不然纸张太滑,颜料会掉。”而胶矾水是王季华自己煮的,蛤粉也是她自己做的。甚至王季华还会“煮石”提取颜料,那更是一个繁复漫长的工程。台面上,放着一些粗颗粒的蓝铜矿,是王季华刚刚洗完的半成品。“洗过很多次了,还要继续煮继续洗,把杂质洗掉,再打粉,筛选,继续洗,继续筛……一点点颜料,基本要反复煮很多次。”王季华笑道,“每次做完颜料,自己就很后悔,太耗时了。但矿物质颜料确实很贵,所以先生说我这是‘昂贵的嗜好’。”最昂贵的,还是她的时间成本。平均下来,一张作品要三个月才能完成。“岩彩画很特别,如果颜色没有叠加够,效果是出不来的,画面很难看,很晦涩,有时候自己看着都想放弃了。但只要坚持下去,到了一定程度,就会突然柳暗花明,整个画面焕彩生辉,让人无限欣喜……这个颜料太有特点了,我花了很长时间去掌握它。特别是画错了要改,得把颜色洗掉,很让人心疼的。”究竟一张画要上多少次颜色,王季华表示,她自己都数不清了。而且每次上色并非平涂,要晾干了看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加颜色,因此,当代岩彩画是很有立体感的。“中国传统的青绿山水以及壁画、唐卡等,也会用到矿物质颜料,但过去用的是很细的颜料,不用粗颗粒的,画面上没有凹凸感。”除此之外,王季华在作品中还喜欢将花卉进行平面化处理,不求纵深感,色彩也很主观。所以,她笔下的花卉,是花,又“非花”——在现实中你未必会找得到这样的玫瑰、芙蓉、宫粉茶花……但你始终会觉得她的作品,既充满形式美感又楚楚动人。王季华笑道,她对花有着天生的敏感,在技法上所遵循的,也只是父亲王肇民过去常常跟她讲的“怎么好看怎么画”。这大概就是绘画最可贵的本心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611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