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青花用料的种类和特点

成熟的青花瓷在元代已经烧造成功,因蒙古人喜好白色,宫廷日用瓷选择枢府釉瓷,青花瓷不被宫廷青睐。元青花主要是作为贸易瓷,销售到中东地区和东南亚地区,国内使用青花瓷并不多。西域商人把当地的青花颜料带到景德镇,窑工们用西域的颜料烧制出美丽的青花瓷后,被输送到海外地区,这也算是一种“来料加工“,而销往东南亚地区的青花瓷则使用国内的青花颜料。也就是说,在元代青花颜料就有进口料和国产料之分。

国内真正流行使用青花瓷是从明代开始,从博物馆的存世青花瓷器来看,整个明代从宫廷到民间都大量使用青花瓷,而且明代的青花颜料种类在每个阶段都有不同。

洪武时期的青花特点

洪武时期的青花瓷颜料使用的是国产矿料,呈色青中带有灰色调,偏浅灰色,有部分铁锈斑深入胎骨,这是由于钴料中含有金属锰、铁等杂质的缘故。一部分呈现淡蓝色,色稳定,无晕散,色泽浓密处常能见到散布着一些小杂质点,反倒表现出青花的层次。

明早期的青花特色

永宣时期主要使用进口料和国产料两种。永宣时期,郑和七次下西洋,从国外带回来上等的青花颜料:苏麻里青料。因为苏料是进口料,数量很少,只能在官窑上使用该颜料,而民窑的青花继续使用国产料。

苏麻里青料有以下特点:

首先,苏麻里青料烧成的发色蓝艳,这种颜色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照片也显示不了它最真实的颜色。需要在日光下,明亮的地方才能看到真实的苏麻里青颜色。

其次,苏麻里青料有晕散现象。晕散就好比一滴墨水滴到纸上后,墨水会在滴入的纸上向四周散开。这实际上是颜料的一个缺点,但因为这种现象和古代文人在宣纸上写字画画的效果比较相似,所以瓷器的这种现象反而受到古代文人的青睐。苏麻里青的晕散方向和写字画画有所不同,在宣纸上画画是向四周晕散,苏麻里青的晕散跟重力有关,晕散的方向和重力的方向相同。

再次,苏麻里青料有结晶斑现象。结晶斑实际上就是青料中斑斑块块呈颗料状的锈斑,铁斑有大有小,下凹到胎体里,迎光侧视或者用手抚摸可以感觉到凹凸不平之状。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苏麻里青器物没有结晶斑,这是因为颜料淘洗的比较干净缘故。

明中期的青花特点

成化时期,从西域进口的苏麻里青料已使用殆尽,景德镇不得不从国内挑选精细的颜料来烧制御用瓷器。景德镇御窑厂官员选用平等青作为官窑颜料,平等青,国产青料名.产江西乐平,是制釉下彩瓷工艺中所用的青花料中的一种,亦称“陂塘青”。

明代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景德镇窑青花多用此料。平等青含铁量较少,烧成后,色泽淡雅、清丽而明澈、晕散不严重,呈色淡雅青亮,与明初永乐、宣德浓重青翠的苏麻离青截然不同,成为这一时期青花瓷的特色。

明晚期青花特色

回青料从正德晚期开始使用,嘉靖至万历前期官窑多用此料,据说是产于新疆。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写道:

回青乃西域大青,美者亦名佛头青。

回青价格昂贵,一般与石子青按比例掺和使用。当回青单独使用的时候呈现艳丽的蓝色,且蓝中泛紫;当掺入少量石子青时色泽就会偏艳丽,略呈蓝紫色;而当石子青料的比例大于回青料时,呈色就会偏灰蓝。

石子青是国产青料的一种,据王宗沐《江西省大志》卷七《陶书》记载:

石子青,产瑞州诸处。

明代中期民窑青花瓷器多用此青料描绘纹饰,石子青的发色特点是色沉不亮、蓝中泛灰,发色不好时,发色灰蓝泛褐色,有草皮青之称,也有个别发色明丽浓艳者。这种青料因为便宜和充足,所以大量使用在一般的民窑青花瓷上,在明代弘治、正德时期比较流行。

明代万历中期以后使用浙料。回青到万历中期也使用殆尽了,御窑厂用又开始选用浙料来烧制青花瓷。浙料又叫浙青,是浙江绍兴金华一带出土的青花料,国产青花料中浙料的发色最好,色重则浓艳,色轻则淡雅,又有元子,紫料,天青等品种,其中的元子是最好的,明万历中期至清朝前期景德镇官窑均采用元子青花料。从明晚朝崇祯年间到清朝光绪年间,浙料都是官窑瓷器烧制的绝对主角。

总结

明代使用青料种类繁多,国产料就有平等青、石子青、浙青等;而进口料也有苏麻里青、回青。这也反映了明代统治者对青花瓷的偏爱,这种偏爱也促进了民窑对青花瓷发展。青花瓷的烧制在明代也确实达到了历史巅峰时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833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