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也称之为“砚台”、“砚田”、“墨池”、“墨海”、“墨盘”等,是书写、绘画时研磨石墨和其他颜料的一种必备用具。笔、墨、纸、砚合称为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千百年来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和追捧。
传说最早的砚台出现在上古黄帝时期。考古发掘记录显示,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址中就可以看到石器上有研磨过颜料的古老痕迹。姜寨遗址中出土了最早的石质研磨棒。
战国时期,砚台已经开始普遍使用了。在两汉时期甚至幼童读写时都会用到砚台。此时的砚台不单单是光素之器,上面还多雕琢有精美的花纹,部分砚台还配有砚盖或者带足,看起来十分高端。
汉代的砚材主要有石砚、陶砚、漆砚三种,其中以石砚最为普遍,也最为实用。石砚主要以线刻、浮雕、圆雕等技艺进行加工。
此时砚的造型主要是以圆形和长方形居多。一般来说,圆形石砚多为鹅卵石和灰色页岩制作,而且砚面磨制得相当光滑。长方形石砚多为板状,多作为化妆用的黛粉使用,也称之为“黛板”或者“黛砚”。
汉代的陶砚,即陶质的砚台,一般多为硬陶,以圆形最为常见。
漆砚,一般是在木胎或者夹纻胎上进行髹漆加工而成。漆砚的胎质坚细,比较耐用,砚上的图案十分精美,线条优美流畅,层次较为丰富,但是数量稀少。漆砚大多都有砚盒。砚盒一般也以髹漆为之,漆色十分稳重,古雅大气。
魏晋南北朝至隋代出现了圆形多足瓷砚和铜砚,其中圆形多足砚的砚足逐渐增高。因取其四面周水,圆如璧,因而此砚又名为“辟雍砚”。
铜砚,即铜质的砚台。铜砚上一般都铸刻有精美的纹饰,始见于汉代,数量稀少,不太常见。
唐代是砚台的重要发展时期,此时比较流行箕形砚。所谓的簸形砚其造型如同簸箕一般,又因砚尾两侧向外撇似风字形,故又名为“风字形砚”。
宋代出现了水晶砚、砖砚等,其中水晶是名贵的宝石,资源稀少,硬度较大,雕琢难度大,用其作为砚台的缺点是不易下墨,所以多为观赏砚。
砖砚,一般是用古砖改制或者用土烧制而成的砚台,即秦砖雕刻的砚。
宋代出现了水晶砚、砖砚等,其中水晶是名贵的宝石,资源稀少,硬度较大,雕琢难度大,用其作为砚台的缺点是不易下墨,所以多为观赏砚。砖砚,一般是用古砖改制或者用土烧制而成的砚台,即秦砖雕刻的砚。
明清时期出现了纸砚、瓦砚、铁砚、锡砚、玉砚、竹砚等,其中纸砚是由石砂和漆制作的砚,这种砚就是漆砂砚,只不过掺入了纸的成分;瓦砚,即瓦头砚,常取古宫殿的瓦为砚,故名为“瓦砚”;铁砚,属于一种金属砚,是用铁铸的砚台。早在晋代就有铁砚的存在;锡砚,即用锡制的砚台;玉砚,即用玉制的砚台;竹砚,即用竹子制的砚台。
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的砚台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文房用具,而是一种集雕刻和绘画于一体的精美艺术品。
我是紫色百合香,请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