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玩收藏却不懂这些门道,那我建议还是不要

北京医院手足癣治疗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604561.html

现如今,收藏行列里的人越来越多,更是无时不刻的会有源源不断的人踏进收藏的大门。要说经验和经历,我相信收藏界的老人是最有发言权的,因为他们清清楚楚的记得,当初他们刚踏进收藏大门的时候都经历的那些事情。对于高科技时代的今天,要想踏进这扇大门,我相信一定要比那些老人所下的决心要大很多,那么小编今天介绍些鉴定的小资料,希望对于那些刚刚踏进收藏大门的朋友们有所帮助,也希望能与那些老前辈共勉和进步。

如果有官窑款识,瓷器超重,或为“扁器”等不合格因素,是赝品

说明:官窑产品要求样样合格,不合格不可能流入市面。就好像今天生产厂家,有检验机构、验收机构等,不合格产品不能流入市面,谁也不想砸了自己的牌子,断了以后的路子。古人做事严谨,产品更不敢乱来,尤其官窑产品,所供应的对象不同,更不敢造次。如果器物上有官窑的款识,器型却不规格,又偏重,这样的产品是赝品。

如果瓷器釉面有明显的平行擦划痕,擦痕较新,是赝品

说明:现代的伪造者为了将新瓷器的表面光泽处理下去,使用细砂布进行打磨,如果出现刷痕,肯定是赝品。为什么是赝品呢?这里面有一个普通的逻辑问题:如果给你一件真品瓷器,元代的青花瓷或者清代的青花瓷,你舍得用砂布打磨吗?这就是常识。

一件真品瓷器,往往价值数十万、数百万甚至千万,锁在保险柜里都怕划伤、磕碰,有可能摆在古玩店招摇,用砂布打磨吗?有的人会说,瓷器上的平行摩擦痕迹,如果是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呢?大家可以想一想,这么好的瓷器,谁在使用时舍得划伤呢?古代人保护瓷器是非常小心的,一件好瓷器就是家里的一件摆设,属于财产,如果传世时,代代人珍惜,哪有故意划伤的现象?即使有个例,那么这个划痕必然是小面积的,并且是旧划痕,与新划痕完全两样。

如果瓷器过重,一种是赝品,一种为换底器

说明:瓷器的重量与体积有一定的比例,普通小件的壁厚是多少,能承载多大的重量(如缸、盆、槽等大件的壁厚是多少,能承载多大重量),古人是轻车熟路的,因为这种技艺已经传承数千年,不用再重新考证、计算,生产的瓷器都在这个比例范围内。现代人模仿时难免左右造作,出现壁厚的现象,器物重量出格。还有一种换底的器物,为了能将底子的粘连痕迹掩盖,往往需要厚一点的瓷土和厚一点的釉子来掩盖,所以器物重。记得有朋友说很多年前在广州古玩市场,找高仿瓷器,老板拿出了一件青花瓶,明确地说这是换底的器,要价四千块,那个时候四千块还是很值钱的。看这件器物的底子,那是一眼的“大开门货”,釉色也进行了“杀光”处理,青花的发色也很“正”,就是手感稍微有些重。老板直接说:“这种东西最能“杀猪”了!不好加工,找这样合适的底子不容易!”

如果瓷器上面山水青花图案粗糙,是赝品

说明:能上山水画的,一般为细胎瓷,属于高档瓷,胎薄厚均匀,胎土淘洗细腻,青花颜料好,釉浆提纯精度高,人物山水才能有效表现,一般由大师完成。人物的表现尤其重要,在很小的比例中,要用精练的线条勾绘出神态体貌,这是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技法。

如果瓷器上面人物画的手指头是五个直线条,看不出手指的曲线美,是赝品

说明:人物画中,手指头的画法是最难的一种,其比例与指节的表达,一般不容易处理,没有一流的技艺,担当不了这个工作。

我们从现在的一些书画作品中就能看出这些问题,有些人物在八尺大的宣纸上表现,手的大小比碗还大,手指头比四分的钢管还粗,就是说,这么大的手,应该很容易画,但是有些所谓的名家,画出来的手指头就跟鹰爪子似的,比例不但失调,样子极其难看。

美术作品的好坏,决定在最难画的部分。瓷器上的人物也不例外,如果是高档瓷器,虽然就在瓷器腹部那么大的地方表现内容,画师对人物手指头的处理还是很精巧、流畅,透视效果真实。现代仿品就完全不一样了,即使很好的画师,在宣纸上工作了几十年,未必就能在瓷胎的表面展现自己的技能,一来瓷胎用笔的速度、吃墨的快慢、光滑的程度与宣纸完全两样。二来瓷器腹部是凸起的,用笔的方法与平铺的宣纸完全两样。

瓷器上的这一幅美术作品是不好表现的,尤其人物画,除了专门从事瓷器绘画的师傅外,再高级的宣纸画师,想一下子完成瓷器绘画作品,未必就能做到,这是常识性的逻辑。那么就是说,要达到精湛的绘画工艺,必须由专门的一流画师完成。既然由专门的一流画师完成,就有这样的问题存在:请问这个画师到底是为什么而生存的?难道他掌握这门技艺只是为了做旧造假吗?

由此来说,为造假的瓷器专门画一幅完美的图画的几率是小的,绝大多数的瓷器绘画,是由不伦不类的人,或者三四流的瓷器画工完成的。在小细节的处理上,不可能达到完美,人物与动物的表现,不可能达到传神。如果能达到完美与传神,能在小小的瓷器腹部区域内表达出人物的手指头的线条,像这样的画师,也就不从事这门行业了,因为干瓷器的活,是相当吃苦的,相当脏累的。这一点,我们去景德镇古瓷窑,看看老艺人表演制作瓷器的过程就知道了。瓷器的人物、山水、动物画,大多数走的是工笔画的线条,一件作品需要画很多天,固定不动地坐在那里,一笔一画的完成,如果换做你我,一天都坚持不下来。并且瓷窑环境潮湿阴暗,极容易得病。

如果瓷器有酸臭味,是赝品

说明:瓷器“杀”光使用的是高锰酸钾配液或者氢氟酸一类的酸性物质,这种东西的气味非常刺鼻,不容易消退。如果使用这种东西处理过的瓷器,都要留下酸臭味道,埋在土里多少年都不会完全改变异味。闻一闻,存有这种酸臭味道的瓷器,就是赝品。

如果瓷器的阴刻款识笔画呈U型,字口有小破损,是赝品,要么是老胎新款

说明:造假者为了提高瓷器的价格,有时候在价值不高的普通瓷器上刻字,有的则纯粹在赝品上刻字。赝品刻字分为两种:

1.入窑前剔刻,例如西夏的扁壶上的西夏文字,双耳黑瓷罐上的西夏文字等等。

伪造者多用不常用文字来蒙蔽人,例如西夏文、经文、契丹文等。有个老专家收了一堆的西夏瓷器,多数有文字,天天研究文字内容,翻阅了好多的西夏文字典。五米开外一看都能认出来的假东西,他还在研究。

我们在研究古董之前,首先要搞清楚是真品还是赝品,别搞出笑话来,比如人家造假者臆造的一件东西,不伦不类,既没有时代的特征,也没有这种文化类型,专家们非要抱着这件东西研究,那成什么样子了呢?

2.成器后再刻,这种字多是现代的机器刻造的,字口到处是小破损,这是因为坚硬的釉面受外力磕崩所形成的。如果要掌握釉面的破损茬儿,自己可以试验一下,非常方便,找一件废瓷片,用刻刀或者坚硬的尖刀刻划,如果刻划不下,可以用榔头助敲,看一下釉面破损的茬口是怎样的。小编有幸曾经见过赝品瓷器底款的防制,在底足上留下款识,是用小雕刻机完成,刀头是金刚砂做的,由于瓷胎内部的密度大小不一致,以及小雕刻机的转速高,刀头锋利,力量掌握不均衡,就会出现一刀深,一刀浅的现象,笔画也出现一处宽深,一处窄浅。刻完后,用合金刀再进行修饰,尽量达到有刀痕的感觉,然后给字口中涂上黑东西,墨汁、黑漆都行,再用细砂布打磨(有水的打磨,不是干打磨),将打磨下的细灰挤压进字口,以及小缝隙,再用布或者刷子修饰一下,老的感觉还是有的,有些所谓的“专家”很难甄别出来。

如果瓷器的底足外沿部位,出现磕碰伤残现象,茬内没有包浆,是赝品

说明:这是用重器有意击打制造老伤残的器物。多出现在大型瓶子底部,如霁红瓶、青花瓶,其高度都在四五十公分。为什么底部磕碰痕多是出现在这些大件的瓷器上,因为它们的底足厚实,经得起敲击,如果是小件器物,要敲击出这样的磕碰痕迹,弄不好就连整个器物打碎了。同样是大件,为什么不在缸一类的底足敲击伪造磕碰痕迹呢?因为缸一类的产品,多是黑褐色一类的粗瓷,经济利益不大。

如果瓷器的口沿有剥釉的现象,与整个釉面没有过渡,是赝品

说明:剥釉的现象一般出现在出土瓷器上,或者低温釉瓷器上,如果眼前的这件瓷器既不是出土的瓷器,也不是低温釉,但是唯独口沿部位有剥釉,就是假东西了。剥釉与整个器物的釉面应该有过渡,就是说,剥釉处的氧化程度要与整器的同步,但是整器的釉面非常光滑坚硬,甚至有玻璃光泽,与口沿的剥釉差别明显,无疑是赝品。

剥釉的断面明显,能通过断面,看到釉的厚度,断茬很新,没有“渐腐化”的痕迹,必定是赝品。这种赝品是有意用刀具铲下了釉,伪造瓷器“毛边”的特征。在一件瓷器上要取掉一块釉,又能使瓷器的破损度降到最低,只能在口沿部位作文章。

如果是粘接的高档瓷器,多是赝品

说明:造假者为了迎合人们“十器九残”的认识,有时候会有意破坏一件高档瓷器的仿制品,然后进行粘接,给人造成高档瓷损坏的假象,有人按损坏的价格销售出去,也要比完整的仿制品的价格高。

如果瓷器外部有鸡爪纹的裂纹,裂纹内有褐色或者黑色的物质,就要提高警惕

说明:瓷器表面出现鸡爪纹,是制造瓷器冲缝的假象。以伤残的假象为障眼法,进行守株待兔。如果有这样的产品,有位买家正好学了十器九残的道理,或者学了瓷器内壁有鸡爪纹的特征,那就对这样的造假器产生了兴趣。其实辨伪者都要走过这个阶段。初学的时候经验不足,掌握的实战经验更不足,往往学了点皮毛就开始寻宝,用皮毛的鉴定要领对器物下结论,一再上当,然后才能成熟。

如果瓷器身上的部件,例如耳朵等部位,做工又粗又厚,花纹交替不明显,是赝品

说明:这一类产品在市面上特别多,尤其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这种器物一般仿制名窑产品,有的器物做得不伦不类,耳朵是两条龙,龙的样子都差不多,器物非常重。

如果遇到“轧口”的瓷器,一定要提防

说明:制造“轧口”器,是造假者的障眼法之一。有些人正好学习了古代有种轧口瓷器,就是瓷器口、颈有伤残时直接截掉伤残部分。

按现代人的对待瓷器的态度来说,瓷器的口、颈有了伤残,早就扔掉了。古代人的瓷器已经破损,但仍然使用的原因有三点:一是口部残缺件已经破碎,或者找不见,没办法修补了,干脆将茬截取平整,还能使用;二是器物腹部还很完整,而瓷器花纹的展现就集中在腹部,所以留下美好的花纹,仍然是对名家画作的收藏;三是古人对家产的尊重与爱惜。我们从很多器物上都能看到这一点,比如有的瓷器破碎成好多块,仍然用锔钉修补;有的镯子断了,用银子包裹修复;有的木家具破了,仍然修补上漆;就连很廉价的粗缸破了,也要等民间的老箍匠来,用竹条箍得结结实实。

有的人说那是因为古人生活贫困,才舍不得丢掉器具。这种认识没有理解古人做事做人的内涵。古人对家具、农具相当爱惜,是一种传统的美德,富裕人家也不例外,因为即使你有钱,也不能落个败家子的骂名。古人对自己的名誉,对家族的名誉很重视,尤其违反道德传统的事情,他们很难背得起这方面的骂名,所以谁也不轻易造次。通过对古人做人做事的了解,就是文物辨伪的一项重要的侧面知识,你可以知道好端端的一件东西,在古人的手里,就像一件宝贝一样,哪怕是一件廉价的瓷缸。

所以只要是传世下来的古董,绝大多数是完整的,即使残了,也是由老艺人修补过的。如果发现好端端的一件东西,尤其瓷器,釉面被折腾得伤痕累累,不符合古人的做法,就是赝品了。

如果遇到镶口的瓷器,一定要警惕

说明:近年来有些造假者不惜金钱打造伪品,例如瓷器的镶口,造假者故意用银子镶嵌口部,提高瓷器的档次,卖出惊人的价格。镶口器多见于定窑的产品,后来的瓷器口部伤残也使用这种方法,在清代多见,当时的这种银子镶口的瓷器,一般是上等的瓷器,在上等的人家使用,瓷器口沿伤残了,才有条件用银子镶口修补。

现在造假者利用这一现象,有意用银子给高档瓷器仿品镶口,银子质地软,容易做旧表面,银子又容易生锈,放几年就能出效果,让人防不胜防。但是这种器物现在少多了,原因是金银镶嵌的技艺慢慢消失了,老银匠们纷纷离开人世,年轻人没有几个愿意学习这种传统的技艺。如果遇到镶口器,就要注意瓷器的胎、釉特征,如果从胎釉上看不出来门道,就看银片与器物接缝处的包浆,此包浆再怎么做,也不可能做到百年的痕迹。

如果瓷器有破音,一定要谨慎

说明:瓷器的破音非常明显,原因是破碎的缝隙是不导音的。瓷片发出声音,到裂缝处进行碰撞摩擦,会产生另一种“闷音”,就是破音。现在瓷器的修补与做旧技术高了,能把一件破碎的老瓷器打造得在外观上看不出缺陷,极难发现修补痕迹。曾经听说有人接触过一件长沙窑的执壶,非常完整,其颈部有一处釉色稍微深了一点点,细心观看,像似有修补的痕迹,轻轻的一敲,传来轻微的破音,这才全然明白了,是修补器。如果不细心,就按完整器出价了。

养成用指头轻轻敲瓷器的习惯,不光对文物辨伪有帮助,对挑选工艺品也有帮助,比如别人委托你买几件工艺品瓷器,你满口的答应了,到瓷器交易市场,看瓷器的器型,看瓷器的青花发色,看瓷器的画工,看瓷器的比例,如此等等的每一“关”都过了,唯独没有敲敲瓷器是否完整。画工好、釉色漂亮,成本高的瓷器,商家可能舍不得丢掉,修补后二次烧制,或者上瓷粉修补。看不出来的话,就等于买回了一件伤残的工艺品,连工艺品都买伤残的,就说不过去了。

如果瓷器底部的切底、挖足过于规整,必然是赝品

说明:古代的轮盘是木制的,旋转有一定的间隙,不完全同心,又因为用手拨动旋转,旋转的速度和力度不尽相同,因此挖足、切底器物的圆度,都有微小的“不规则”和“不同心”。现代的轮盘是电动的,由电脑控制速度,同心的精度高,挖足、切底以及瓷器的圆度精确,与手工轮盘完成的作品全然两样。这一点是瓷器辨伪的最直接技巧,只要看到瓷器底足过于规整,不用看其他特征,东西一定是赝品。

如果瓷器底部有明显的摩擦痕迹,是赝品

说明:“磨底”是造假者必须要经过的一道工序,瓷器刚烧制出来后,底部往往粘有砂灰,即使不粘砂灰,瓷胎的本身都是轻微扎手的,但是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就变得光滑了。一件老瓷器,要经过很多年,很多人的搬动、擦洗,尤其底足,是承载瓷器的地方,常常受摩擦,瓷胎变的光滑,留下明显的岁月痕迹。

造假者要将这个难题攻克,只有用砂布打磨底足了,打磨后再做旧包浆。古代的瓷器底足光滑,是很自然的,并且很绵软,摸上去很舒服,即使有划痕,也是无规则的。

用放大镜观看,各种各样角度的划痕错综复杂,没有连续,这一点就是最直接的辨伪要略了:只要是这样的划痕,不用再考虑什么了,是绝对的老胎。为什么这么肯定的说呢?很简单,就是全地球人的技术再高,都制造不出这样的划痕来。

今天的人再怎么打磨底部,砂布所造成的划痕都是有平行、连续的现像。现代的实用瓷器一般都是全施釉,不存在扎手、挂口的现象。

好了小编今天就介绍这么多了,希望这些小知识能够对所有人能够有一点点的帮助,不知道新玩家和老前辈会有什么意见?大家对小编说的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欢迎下方评论,我们共同学习进步。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171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