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记者李蔚
匠人:罗献兵,生于年,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技艺:临海犀皮漆艺
制作材料:生漆、颜料
创作工序:制胎、披灰、练制大漆、设色、起纹、填漆、推光等。
制作时长:至少一年
漆器,我们并不陌生,但是看到这几件漆器作品时,无论是谁,都会被这诡谲变幻的“纹起”线条,迷离斑斓的纹饰色彩所吸引。
独特、纯粹而又富有变化,就像是人与神灵的共舞。
这就是犀皮漆,又叫虎皮漆、破螺漆、波萝漆,在浙江的一些地方,也称火龙漆等等,名称繁多。
明《髹饰录》曾有记载:“犀皮亦作西皮或犀毗,纹有园花、片云、松鳞诸斑,近有红面者共光滑为美”。它脱离了对自然物的依赖和模仿,成为一种拥有动感图饰的独立的漆器髹饰技艺。
但这种独特的漆艺,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濒临失传。直到罗献兵的爷爷去世前,把一本无皮书交到了他的手里。
临海市古城东门后街,罗家从太祖辈起,就世代居住于此,与漆艺打了多年的交道。
在罗献兵的童年记忆中,还依稀地记得,上世纪60年代末的那几年,爷爷虽在临海的老城掉桥头以帮人修补雨鞋、油纸雨伞为生,但这本“无皮书”却始终未离老人家左右。
这是一本线装的油印小册,无目录地汇集了中国历代漆艺典故。内有记载:“……又清嘉间浙江罗宣荪善漆,有填漆彩髹之器皿又以五彩稠漆堆成花叶之色,又作种种之斑纹磨平之如画。其伎(技)精费心思工本,亦为一代之绝耶。”
这本书是罗氏传承的唯一依据,至今仍然完好地被他用心保存着。
用罗献兵的话说,“正是爷爷赠予的册子里描述的关于漆器迷幻般的漆彩世界的好奇,砥励着我在漆艺这个充满五彩斑澜的梦幻世界里探寻、摸索,并甘于清贫,乐此不彼。”
无皮书成了罗献兵的漆艺老师,他的漆艺之路就是从熟悉并研究那本无皮书开始的,由此一发不可收拾,走上了漆艺的探索创新之路。
上世纪80年代初,罗献兵在祖传菠萝漆、斑纹漆漆艺工艺的基础上,结合明代漆艺名著《髹饰录》记载的传统工艺,展开研究和制作,使得犀皮漆艺再现于世。
5年,罗献兵受艺于国际著名漆艺专家何豪亮教授,在何教授的鼓励和倾囊相授下,他再次集中全部资金和精力投入罗氏犀皮漆艺的传承和创新中,足迹踏遍全国各地。
凡是中国开设有漆艺专业的院校,罗献兵都会去登门求教和交流。
在经过长期的探索和研究后,他成功地在犀皮漆色中融入了白色,这是自古至今的首创,被恩师何豪亮教授誉为“万年第一漆白”。
因为传统的犀皮漆,多用黄赤黑三色,制作出的漆器颜色沉闷。而融入了白色基调后,神秘而含蓄的漆彩,越发显得优雅婉丽,若出水之芙蓉,大大提高了审美价值。
如今,临海老城老街上的罗家祖宅,已经成为“罗氏犀贲(皮)漆艺术和文化发展工作室”。罗献兵在这座明清风格的四合小院里,天天与满屋的漆器相伴,对话。
不论大小,形制,完成一件漆器作品,至少要一年时间——
制胎、披灰,对胎型精制打磨直至光滑平整;
练制大漆,对天然生漆进行晒、烧等精炼,激活天然生漆分子结构活性;
设色,用天然矿物质颜料和植物色浆为色素,配置成五彩色漆;
起纹,在胎体上髹饰各种图纹、花草、纹饰;
填漆,在髹饰的纹饰上,填嵌各种彩漆,使纹彩美丽丰富;
推光,待填漆干燥后,对胎物表面进行细工满磨,达到各种纹饰优美华丽。
这每一道工序都急不得,都得慢慢来,细细做。
比如,漆层要上30至40多遍,每刷一层漆,就要阴干一次,取决于天气好,温度、湿度合适。漆有时候不干,就是和你作对,能把你急死。
而犀皮漆的打磨,是最摄人心魄的。
每一次打磨,就是在毫厘之间。要知道,四层漆加起来,只有一张纸的厚度。磨过了,迷离斑斓的纹理也许就没有了,前面的工夫全部白费,就是一个废品。
最后,抛光,就像水面一样平静,不起任何的波纹。
一件漆器最后诞生的那一刻,就是人与自然一次完美对话的呈现。
“犀皮漆艺,是关于心灵的艺术,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艺术,是关于灵魂的艺术。这在当代中国是缺失的。我希望通过漆树汁这个比较独特的自然材料,给人提供一种思维的观念,给人们提供一种认识自然的角度。”罗献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