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王利以砖厂墓地出土陶器为对象,在现代制陶工人的协助下通过模拟试验,尝试复原了整个操作链。
陶土的选择,通过对平洋墓葬出土陶器显微镜观察,发现陶胎中含有较多的细砂,同时含有黏土的成分,二者十分均匀地混合在一起。当地现代制陶所用的陶土,即来自于距离墓地约3公里河滩地中低洼区域自然淤泥土。对第二层含沙量较大的沉积淤泥土进行了现场成型试验,结果表明此类陶土质地细腻、可塑性好,适于制作陶器。
釆集的陶土还需要进一步处理,加工制成陶泥,先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陈腐,使陶土改性,再经过反复揉炼,期间可能还需孱入少量细砂,让陶泥内部结构更为均匀和严密,增加可塑性。尽管可能存在人为孱入细砂的环节,但与夹砂陶存在差别。而夹砂陶是在反复揉炼过程中孱入适量的粗砂,进而增加陶器在加热过程中的膨胀系数和耐水性能,诸如作为炊器使用的陶鬲,多为夹砂陶。
陶坯的成型技法均为手制,分为泥片贴塑法和捏塑法。一般而言器型较大的陶器多采用泥片贴塑法成型,而壶和鬲两类器物,限于器型的特殊,多釆用泥片贴塑法分段制作,再套接成型。器型较小的器物直接采用捏塑法成型。少数器物带有环状耳、鑿耳和乳钉钮。汉书二期文化陶器器型种类较多,有鬲、鼎、壶、罐、瓮、盆、碗、钵、杯、盅、豆、盘、舟形器、鸭型壶等,以鬲、壶、钵、碗、杯最为常见。
坯体成型后还要对其进行加工与装饰。部分陶器内壁可见有刮抹痕迹,外壁打磨光滑,器壁厚薄相对均匀。纹饰是在坯体未干时装饰于陶器表面的,常见有绳纹、指甲纹、刻划纹、戳印纹、锥刺纹和篦纹等,其中陶鬲通体拍印绳纹,也可能是修整坯体时留下的痕迹。红衣和彩绘是汉书二期文化的鲜明特征。平洋墓葬彩绘陶器占总数的一半左右,发掘者对墓地出土陶器的彩绘颜料进行了化学分析,表明应是一种含铁较多的土类或赭石,可能为就地取材。王利等发现取陶土的淤泥层中含铁较高,此类泥土经熔炼后呈红色,预先涂抹在陶器坯体表面,烧制后即可呈现为红色,红衣主要见于壶一类的器物;彩绘则是在陶器烧成后绘制,纹样丰富,可见有内外饰彩绘的钵、碗和舟形器等。
汉书二期文化墓地发掘材料较多,而居址材料较少。目前尚未发现与陶器烧制环节直接相关的遗迹。但从白金宝文化发现有陶窑的情况来看,汉书二期文化陶器很有可能亦采用陶窑烧制,而陶窑这类遗迹应该多分布于居址外围。
该阶段除日用陶器外,还发现有专门作为随葬品使用的明器,另有红衣陶和彩绘陶,亦主要见于墓葬之中。目前尚无证据表明汉书二期文化时期陶器生产出现专业化的社会分工,同白金宝文化一样,陶器生产和消费应该还是限于家户内部。
虽然研究区域内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序列更为完善,文化面貌更为清楚,但限于相关考古工作普遍开展较早,实施过程中缺乏系统的聚落考古理念作为指导,因此获取的材料较为零散,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聚落考古研究的深化。尽管如此,我们通过对现有的青铜至早期铁器时代聚落遗址材料的分析,还是对该阶段聚落形态演进和社会组织发展等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第一,聚落形态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青铜时代早期居址内房屋大体成排分布,部分房屋邻近成组。房址面积较小。长方形灰坑数量较多,普遍存在的“灰坑圈”现象可能作为公共存储设施使用。青铜时代中期居址内房屋仍成排成组分布。房屋面积明显增大,少数房屋内部还出现明确的功能分区。该阶段长方形灰坑比重下降,作为窖穴的袋状坑数量增加,说明存储方式可能发生变化。青铜时代晚期居址内房屋依旧成排成组分布。房屋结构和面积与中期接近,表现出文化上的承继关系。该阶段房屋内部普遍存在明确的功能分区,分为生活区和存储区。青铜时代末期至早期铁时代居址内房屋成组分布,房屋结构也发生显著变化,整体上不如青铜时代中晚期房址规整,屋内不见明确功能分区,且无存储设施。
青铜时代早中期墓葬材料较少,至青铜时代晚期出现具有明显规划的、大规模的公共墓地。墓地可分为不同墓区,各墓区内部墓葬成排或成组分布。至青铜时代末期至早期铁器时代,墓地规模进一步扩大,墓葬多成组分布,且具有明确规划和延续性。
第二,聚落内部社会组织发展缓慢。
青铜至早期铁器时代聚落内部社会组织依旧分为三个层级,社群一一家户群组一一家户。结合聚落形态的变化来看,青铜时代房屋面积较新石器时代整体缩小,可能也反映了家户内部成员结构的变化。通过对汉书二期文化居址和墓地的分析,可知每个家户可能对应一个核心家庭,家户群组可能代表一个扩展家庭,再由数个具有血缘关系的扩展家庭凝聚成社群。
第三,生业经济由攫取型向生产型转化。
生业方式的变化同聚落形态和社会组织的变化大体同步。青铜时代早期延续新石器时代渔捞、狩猎和采集为主导的攫取型经济。至青铜时代中期聚落居民开始从事动物饲养,并逐渐发展成为肉食的主要来源之一,生业经济的构成也发生显著变化。青铜时代晚期动物遗存发现较少,考虑到文化的连续性,不排除动物饲养依旧是生业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存在少量的植物种植。青铜时代末期至早期铁器时代,生业方式中动物饲养、渔捞、狩猎、采集、植物种植并存,生业经济的多样性进一步推动了聚落和社会的发展。
第四,生活方式发生显著变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区域内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定居生活,日用陶器以平底筒形器最具特点,直至青铜时代早期依旧如此。随着南来文化影响的逐渐增强,体现在具体的生活方式上也存在一系列变化。陶鬲在青铜时代早期开始出现,至中期比例显著增加,嫩江流域延续数千年的平底筒形罐的传统发生了变化。青铜时代晚期至早期铁器时代,鬲俨然巳经成为主要的炊器。
手工业生产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小件青铜器在青铜时代早期开始出现,至中期本地人群已经掌握了小件青铜器的铸造技术。但在陶器生产方面始终未有明显发展,至青铜时代晚期才发现烧制陶器的陶窑,而且始终没有形成专业化的社会分工。葬俗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青铜时代末期至早期铁器时代出现洞室墓,墓内普遍存在用牲的现象,随葬陶器也出现了壶罐或壶钵的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