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快报
■林莉莉的乱针绣作品。
乱针绣将画与绣法融为一体,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莉莉:“乱针绣最高境界是随心所欲没有针法”
■采写:新快报记者董芳图片:受访者供图
7月6日至16日,“珠三角工艺美术邀请展”在二沙岛岭南会展览馆举行,参展作品包括玉雕牙雕、石湾陶瓷、红木家具等多件精品。不过,有两幅“画”却让评委们大呼“惊艳”,并将金银牌一举包揽。一幅是珠江夜景,一幅是广州市市花木棉,它们看上去像是摄影作品,又有油画的质地,实为一种名叫“乱针绣”的刺绣。而珠江和木棉花是林莉莉一针一线绣出的“乡愁”。
20年前的她不会想到,去了一趟成都,看了一场展览,便从此改变了命运,从一名普通女性成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
如今的林莉莉准备带着一身“武艺”回到广州开体验工作室。她想让更多人看到“以假乱真”的乱针绣,也希望能用创新技法带给家乡老绣工们职业生涯的“第二春”。
拜师学艺
练就“左右开弓”绝活
林莉莉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29岁那年去成都,偶然间看到关于乱针绣的作品展,顿时被迷住了。“这辈子从没见过这样的刺绣!”当时一位老师正在现场展示,林莉莉看得出了神,站了好久之后突然问:“您收徒弟吗?”说完这话,林莉莉自己先红了脸,怎么会这么冒失。没想到,老师傅当场就答应了。
乱针绣创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创始人为现代女刺绣工艺家杨守玉女士。其绣法自成一格,主要采用长短交叉线条,分层加色手法来表现画面。近看针法杂乱无章,但乱中有序,层次明显,色彩丰富,尤其适合绣制油画、摄影和素描等稿本的作品。著名画家刘海粟形容乱针绣是“以针为笔,以丝为丹青,使画与绣法融为一体,自成品格,夺苏绣、湘绣之先声,登刺绣艺术之高峰。见者莫不誉为‘神针’”。
想要学会“神针”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乱针绣是打破了传统,绣传统绣得越好的人越难学。除了穿针一样,其他都从头学起。”林莉莉说,她经常在绣架前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除了吃饭、上厕所就是学乱针绣。林莉莉的一双手背看起来细嫩白皙,手指上却是淡黄色的厚厚的茧,胳膊也经常麻木酸痛。“这些就是职业病”。
做乱针绣时,要不断对着光线调整绣线方向,才能准确把握色彩的呈现,手臂却不可避免地会挡住光。为此,林莉莉练就了“左右开弓”的绝活,如今她用左手甚至绣得更好。
林莉莉说,乱针绣只有两种针法,看起来简单,却是把所有的针法都高度浓缩,而熟练之后,会发现两种针法又合二为一。最高境界则是没有针法,随心所欲,“有点像武侠小说里的‘无招胜有招’”。
藏家欲出万求购作品被她拒绝
乱针绣是将画与绣法融为一体,要学习乱针绣,最好要有美术功底。林莉莉认为,乱针绣最关键的是对色彩的把控。
“油画可以用颜料来调色,乱针绣要想做出油画的效果,就必须用丝线来调色,A线加B线可以产生C线的颜色”。林莉莉介绍,传统刺绣就是绣一层,铺满就可以了。乱针绣少则五六层,多则七八层,层与层之间不是简单的覆盖,而是做到第三层,还能从缝隙中看到第一层的颜色。“这种混合出的颜色不单一,很耐看”。
穿针劈丝上绷架,是作为专业绣娘的基本功,而劈丝最考验眼力和技巧。“那样细细的一根线,可以劈成16丝。我们通常在绣人的皮肤时就只用一丝,以达到细腻的效果。”
“慢工出细活”“只做精品”是林莉莉20年来始终坚持的创作原则。完成一件A4纸大小的作品,往往也要一年时间。
因为纯粹的热爱,林莉莉才能够如此从容不迫。“也有火急火燎赶工的时候”,林莉莉笑着说。年,人民大会堂要在大厅过道墙壁上镶嵌“春”“夏”“秋”“冬”四个主题的刺绣作品,在蜀绣、苏绣、湘绣和粤绣中挑选优秀制作团队来创作。林莉莉被选为团队创作者之一,和30多个绣娘一起赶制7.5米长、3.4米宽巨幅蜀绣《高原秋色》。她们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三班倒,终于在规定的三个月内完工。
近年来,收藏市场对刺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