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原始石器带有物理性质,那陶瓷便可以算作

中医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5201013.html

#陶艺#

如果说最早的木质工具和磨制石器带有物理的性质,那么陶器的烧制便可以算作是化学的开端。

说到陶瓷多数人马上都能想到什么名词呢,我来大致罗列一下:

青花瓷、釉里红、高岭土

紫砂壶、唐三彩、柴烧

汝窑、建盏、骨瓷

这九个词基本覆盖了多数人对于陶瓷的印象,在文化意义上,这些词语都是陶瓷这个分类下的一级文化符号,我们脑海里都有对他们形象上的大致共识。比如我说青花瓷,大家脑海里浮现的画面大约会是这样:

(青花梅瓶)

像上图这样的青花瓷,是一种用以氧化钴为主要发色剂的颜料在瓷胎上描绘图案或整体涂满后高温烧成的瓷器。

那它和上述其它几个词所描述的东西有什么不同呢?比如釉里红:

(釉里红玉壶春瓶)

像上图这样的釉里红,是一种用以氧化铜为主要发色剂的颜料在瓷胎上描绘图案或整体涂满后高温烧成的瓷器。(注:未烧制的氧化铜为黑色粉末)

你看,这样说我们马上就能搞清楚青花瓷和釉里红的区别了。

在今天,当我们追根究底要知道每一件“陶瓷”究竟是什么东西的时候,最终都会落到一个详细的化学表述上面。像这样的可以标准量化的表述,比文化上的表述枯燥无味太多,但唯有这样才能把事情准确无误的讲清楚说明白。

那我们再来说说高岭土:作为一种以氧化硅和氧化铝为主的天然矿石,他的成分存在于所有其它八个词语所说的东西里。甚至可以说,我们只要提到陶瓷,不管是马桶卫浴、建筑瓷砖、特种陶瓷,还是艺术陶瓷、日用陶瓷,都含有氧化硅和氧化铝。毕竟陶瓷最简单的定义不就是“硅酸盐化合物”嘛。(注:氧化铝、氧化硅为白色粉末)

既然高岭土是一种白色的土,那像“陶土”、“目结土”、“紫砂土(泥)”等等就是因为含铁量比较多而颜色较深的黏土。经过高温烧制有机物都挥发掉后,白土、黄土、红土、和黑土的差别主要就是铁含量不同,最多可能还有一点点氧化锰在发挥作用。

这样一解释,好像“紫砂”这个词也就没有那么神秘和神奇了。比起白瓷茶壶,紫砂壶在本质上就是铁和锰含量多一些,其基础还是氧化硅和氧化铝而已,最多在未烧成前有机质含量可能比较多一点。

当然,紫砂壶还有很多文化上的意义和内涵,那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我得先撇清关系,以免玄学斗士来找我理论。

(紫砂壶、紫砂茶杯)

如图所示的紫砂壶,是一种泥料塑型后直接烧成的陶器,但我们印象中大多数光洁亮丽的陶瓷表面都是有一层釉的,那是一层薄薄的包含了许多不同化合物的复杂非晶体。而釉色的不同也成为了大多数日常陶瓷起名的依据,这其中最早以釉色来命名的一种陶器就是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种在唐朝较常见的中低温釉面风格,因为那时候化学提纯技术没有很成熟,所以常常是各种矿石混杂在一起,铜矿石中可能含黄铁矿,赤铁矿里又含有锰和钛,甚至还有极少数混杂了钴矿石,最后它们一起被磨碎添加到釉水里面,经过富氧烧成产生绿、黄、赭、褐、红、白、蓝、黑等多种颜色混杂的丰富釉面效果。

所谓“三彩”,实为“多彩”也。

(唐三彩马俑)

既然唐三彩多是富氧环境下烧成的陶瓷,那一定就有对应的少氧或是无氧环境烧成的陶瓷。说到烧制过程,古代人当然都是拿木柴当燃料,烧制的窑最初也只是拿泥巴或是砖头简易搭建,四处漏风的窑室,当然就只能烧出低温和富氧的效果。人类从最原始的平地堆烧到坑烧,再到馒头窑、龙窑,后来又学会了倒焰窑,再后来我们开始烧煤、烧液化气、烧天然气、烧电,直到现在用电脑芯片控制的现代窑炉被广泛应用。

所以前些年炒的火热的柴窑和柴烧,不过是已经习惯烧化石原料的现代人,重新开始使用古人的方法烧制。但现在有了高铝砖盖窑,有了测温棒量温度,有了硼板和马脚代替匣钵,甚至可以用上植规格一致的高级松木做柴火——如今柴烧早就和一百年前大不相同了。

柴烧因为木头的燃烧,会有很多含少量金属的木灰漂浮在窑内,甚至随窑火落到胎体上,形成一层极薄的灰釉。其风格很独特很显而易见,但相比起现代窑炉多种多样的烧法来说,柴烧艺术表达的广度确实非常有限,而且既耗能还污染。

(现代柴烧茶仓)

等时间慢慢走到宋朝,匠人们渐渐能够提炼出比较纯的铁矿石,造窑的技术也有长进能够烧到高温,并且也能够控制窑内氧气多寡,中国历史上最有名,每一件现存瓷器平均单价最高的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汝窑”就登场了。

自宋徽宗雨后梦醒,吟出“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无数窑工便开始夜以继日的烧制,不久就用含有微量铁元素加石灰石和草木灰的釉水搭配无氧烧制氛围,烧出了“天青色”的汝瓷。世上现存的宋代汝瓷官窑仅三十余件,件件都是稀世珍品。

(台北故宫宋代汝窑莲花碗)

宋朝的釉色,除了官、汝、哥、定、钧五大名窑以外,还有一种釉色后来传到日本被发扬光大,就是天目,俗称建盏。宋人好斗茶,而斗茶需用黑碗观白色茶沫,窑工便往汝瓷釉水里加了许多铁矿石,把氧化铁的含量一下子从小于1%提升至15%甚至更多,这样烧出的瓷器釉面就会变成亮黑色。

等到斗茶文化带着黑铁釉一齐传到日本,日本的匠人又在配方中加入镁矿石和锌矿石,让釉面表层析出铁结晶,后又加入少量锰,让铁结晶黑釉能够反射出五彩金光,这便是赫赫有名的日本国宝“曜变天目”了。

(曜变天目建盏)

讲到这里,一开始提到的九个耳熟能详的词语就只剩骨瓷了,那是英国人发明的东西。瓷泥中因为含有大量硅,所以古时候无论如何单用瓷泥烧出来的瓷器都微微泛黄,中国窑工解决这个办法是在泥料里面加入极其微量的铁矿石,再使用无氧氛围烧制,让瓷胎微微泛青泛蓝,这等于是调整了泥料的白平衡,看起来就会白很多。

而英国人并没有中国窑工的技术,后来英国人偶然发现往瓷泥里添加骨灰能够让瓷器烧成之后更白,其原理是骨灰中含有大量的磷酸钙。和石灰石、方解石等钙盐矿石一样,磷酸钙也是非常好的乳浊剂,可以提升“纯白”的效果,所以后来英国人就开始往泥料中加入大量的磷酸钙,让瓷器变白。但加入磷酸钙的负面影响也很大,一是会影响泥料的可塑性,二是钙盐的熔点普遍较低,导致骨瓷都只能是中低温瓷,硬度较差。

(骨瓷英式茶具)

文章的词语解释部分到这就告一段落,如同在紫砂部分提到的,本文仅限于讨论化学上的陶瓷并且只从化学的角度简单描绘了一个轮廓。不然光这九个耳熟能详的名词要说清楚,大概就能写满九本书。

任何一本详细并专业讲述陶瓷的书都是避不开化学的,古代如此,现在更是如此。当然我们可以单单形而上的只讨论艺术风格艺术观念,但这类文章也需要非常深厚的艺术功底才能够写作。可是就像哲学这种纯思辨型学科,同为行内专家,永远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当人类思维发展到21世纪,连社会学、心理学都开始讲求实验数据,讲求可量化、标准化,陶瓷这门自古以来就是高技术含量的学科,也应该用更严谨的态度来发展,陶瓷工业是这样,现代陶艺更要这样。

在发展了上万年之后,“陶瓷”这个词所囊括的范围早就浩瀚如星海,没有哪一个人能够完全了解,非要用语言描述可以简单表达为:包括但不仅限于一切人工制造经过高温烧结的非金属无机物。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艺术史上的每一次突破,都和技术的提升息息相关。陶瓷若是原始人类化学的开端,那如今我们想让现代陶艺更进一步,也就不能光谈设计思维、艺术理念。没有技术(研发、应用)上的提升,陶艺的进展一定会比较慢。毕竟,无化学不陶瓷!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493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