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艺术简史,荒漠上的瑰宝诞生记

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http://baidianfeng.39.net/qwzj/

年,道士王圆禄在敦煌无意间发现“藏经洞”后,敦煌就以石窟和壁画艺术名扬天下。

赵声良撰写的《敦煌石窟艺术简史》这本书,将带我们更多地认识敦煌石窟和壁画艺术的由来与发展。

有人觉得奇怪,为什么在今天看来非常偏僻的地方,被黄沙包围的一小片绿洲中,会留有那么精美的建筑、雕塑与壁画结合的艺术瑰宝呢?

这就得说说敦煌的来历了。

两千多年前,大汉意气飞扬的年轻将军霍去病,一路追击匈奴人来到敦煌,终于停了下来。这个地方具有非凡的意义,标志汉匈局面反转。

汉武帝在这里设立敦煌郡,统管六县,成为西汉帝国的西部门户。敦煌,就是盛大辉煌的意思,

公元前47年的一天,不可一世的凯撒,穿着他的新衣出现在罗马刚建好的剧院中。他那一身耀眼的华服,是用来自遥远东方的丝绸缝制的。

丝绸,一夜之间成为罗马上流阶层财富、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那个时候的罗马,一两黄金都买不到一两丝绸。丰厚的利润,让商人们纷纷做起丝绸生意。

来自不同地方、绵延不绝的商队,都要经过西域进入河西走廊,这就走出了一条丝绸之路。

当时的敦煌,正是丝绸之路上,商贸往来的必经之地。

跟随商队而来的,不只有商品,也有各种语言、宗教和生产技术等等事物。所以,敦煌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镇。

“华戎所交,一都会也”,那繁华的景象,被栩栩如生地刻在了莫高窟第窟的壁画上,默默诉说着过去的辉煌。

自明朝退守嘉峪关以后,敦煌虽说被吐鲁番占领,实际上有二百年的时间,敦煌是没有人来管理的。

所以,在学术上,敦煌石窟艺术发展的历史到元代就截止了。

具体来说,敦煌石窟艺术主要包括了建筑、雕塑和壁画三个方面。

敦煌石窟所在的地方,从地质结构上来说,叫做酒泉系砾岩。在这种砾岩上,是无法进行雕刻的。

可对有心人来说,这算不得什么难事。

首先,工匠们按着图样先挖出石窟的雏形,再用拌了草或者别的纤维的粘土,把石壁抹平并打磨光滑。

准备工作完成后,才开始制作彩塑和在石壁上绘制壁画。

从洞窟的造型上来说,北凉时期的洞窟深受印度精舍建筑的影响,是由多个窟室组合而成的。

北魏时流行中心柱窟。就是在洞窟正中间靠后的地方,有一个方形柱子,柱子顶部与窟顶连在一起。这种建筑模式也是来源于印度的支提窟。

到了西魏年代,洞窟造型除了中心柱窟外,还出现了覆斗顶窟。

这种洞窟是从四面墙壁开始,呈斜坡向窟顶中心聚成一个方形的藻井。因为整个窟顶看上去像一个倒扣着的斗,所以叫做覆斗形顶,覆斗顶的四个斜坡面叫做“披”,这样的洞窟就是覆斗顶窟。

覆斗顶窟是对中国古代“斗帐”的模仿,这种建筑形式在印度和中亚很难找到。

敦煌的洞窟还有一种大像窟,是在唐朝时期出现的。

例如年建造的第96窟,俗称北大像,有三十多米高,已经突破了崖壁的顶部,只能在塑像外建造窟檐来保护。这个窟檐经过历代重修,就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九层楼。

壁画的制作,也是先用泥土把墙壁抹平,做成可以绘画的墙面后,按设计内容在墙壁上绘出草图,然后绘制底色和对人物形象进行晕染,最后用线描把人体各部分,明确表现出来,整个壁画也就完成了。

在北朝时期,敦煌壁画中,人物肤色晕染,主要采用源自印度的“天竺遗法”,也叫“凹凸法”。

这种方法,晕染的层次比较丰富,颜色厚重,晕染完了,起稿的线条也被遮盖了,所以还要最后勾一道“定型线”或者叫“提神线”,来突出人物形象。

到了隋唐以后,从敦煌壁画中,可以看得出来,中国画家们已经不使用这种“天竺遗法”来绘画了。

他们以线描造型为主,起稿时,把线描画得很好,按线描的结构来进行晕染。晕染颜色很淡,不会压住起稿的线条。

既表现出人体明暗关系,又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笔法”的精髓,省去了最后那道“定型线”。

北朝时期的彩塑和壁画人物,都是上身半裸,下身穿着长裙,身体弯曲成S形,很具有典型的印度式人体美特征。

到了北魏时候,人物形象虽然还保留着印度那种上身半裸的模式,但加上了璎珞和披巾做装饰。

人物造型不再是印度和西域那种丰乳肥臀的样子,而是苗条、纤细、飘逸,与中原汉族的画作审美一致。

北魏时期的壁画,还出现了长卷式故事画。像我们熟知的九色鹿的故事,就绘制在第窟的墙壁上。

这个故事的记载顺序很有趣,从两头开始,到中间处结束。

画面的左边描绘九色鹿救起溺水人、溺水人长跪致谢;右边描绘王后要求国王捕杀九色鹿给她、溺水人告密、溺水人引国王军队去树林。

中间的主要位置,画着九色鹿向国王述说救溺水人的经过。

这幅壁画看起来,巧妙地把画面空间和故事时间对应起来,就好像写小说“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感觉。

在视觉上,左边的鹿都向右行,右边的人马都向左行。利用人物行动的方向,集中在九色鹿向国王控诉溺水人的情节上。体现出画家独特的构思。

敦煌壁画还有一类叫做供养人画像,就是给出钱修造洞窟的人画的像。北凉时期的供养人画像都很小,从服饰上看,有穿汉式服装的,也有穿胡服的。

供养人像在盛唐时期就画得比较大了。比如第窟,画的是晋昌郡都督乐庭瓌一家的供养像,主要人物形象都超过两米。

北面墙壁画的是乐庭瓌和三个儿子,后面跟着四个侍从;南面画的是都督夫人和两个女儿,后面有九个侍女。

敦煌壁画大部分都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加之地处沙漠戈壁,风化和光线照射,使得壁画和彩塑的颜料脱落变淡。年代越久远的壁画,变色的情况也越重。

就像上面提到的第窟供养人画像,是在唐开元天宝年间绘制的,后来被宋朝时的壁画覆盖了。

到了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揭开表层壁画后,才露出了原作,使人看到具有唐代丰腴美特色的艳丽壁画。

敦煌石窟自从被发现以来,就吸引了无数学者从考古学、图像学、佛教学各各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我相信,在读完《敦煌石窟艺术简史》这本书之后,您将对这片神秘的绿洲,产生更浓的兴趣。

不过,对敦煌艺术的研究,还有待后人继续努力,解开更多被时间掩埋的秘密,也好好保护这份先祖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

本期分享好书为《敦煌石窟艺术简史》,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517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