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时候喽一份从丝绸之路开始的千年祝

“送时候喽!”

“石猴到门前,四季保平安!”

多年前,古丝绸之路源头之一方城县,兴起一种独特的民间工艺品——石猴。

方城石猴,源于河南省方城县独树镇砚山铺村的一种传统石雕艺术。始于宋代,鼎盛于明清,由于猴子造型简单,雕刻技艺不太复杂,寓意吉祥所以深受人们喜爱。在清末鼎盛时期,砚山铺村家家户户雕刻石猴为生,甚至有“砚山铺的姑娘不纺花,磨石刻猴雕砚瓦”的顺口溜。

年6月,方城石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单猴”,寓意是“祖师封侯”;“母猴背小猴”,寓意是“辈辈封侯”。由于它独特的造型和吉祥的谐音,使得它誉满中原,长久不衰。当地人们逢年过节便以此为吉祥物让孩子佩戴。这在方城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猴文化”。

送来“好时候

王国庆,方城石猴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家中向上追溯6代都是石猴雕刻艺人。他家里摆满的各式石猴,都是根据石材天然的纹理和原始的形态“量身打造”,无需设计,没有图纸,也没有现成花样可以模仿,全是雕刻者用“心”刻出来的。带着淳朴的泥土气息的石猴,造型古朴,精气神十足。

▲方城石猴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国庆

每年农历三月三,在南阳市方城县小顶山都有庙会,庙会上出售的石雕“小石猴”,当地俗称“好时候”也叫“画石猴”。赶庙会的人通常买了之后都相互赠送“好时候”,希望能给自己和亲朋带来好运。小时候王国庆的父亲就用扁担挑着石猴,摆在路边卖,一次庙会能卖好几百块钱。

可如今,只有少数爱好民俗文化的人来买,方城石猴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危机。年,方城县相关部门寻访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真正完全掌握方城石猴雕刻技艺的只剩下王国庆的父亲王忠义一人。

以别致的造型、生动的形象、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中原民俗文化的活文物”。

“一定要把方城石猴这门手艺传下去!”是王忠义老人的临终遗言。

王国庆12岁学艺,15岁出师,雕刻石猴40多年,但他一直只把这当成业余爱好。自从父亲将方城石猴的传承重任交给他之后,他开始潜心研究石猴技艺,并结合传统文化创作出许多新的作品,取材自“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三不猴”更是供不应求。

黄代表富贵的意思,红是吉祥,绿是平安,像我们的现在做的一种福禄寿,这种既有福又有财禄又长寿寓意好的,销售最广泛的。

王国庆的儿子也开始学习方城石猴的雕刻技法,并借助电商平台把产品销往全国。在王国庆一家的带动下,村里先后有10多家、20多人重操刻刀。

石猴之所以受百姓欢迎,还不单单是因为这一份美好的寓意,它还有着药用价值。

雕刻石猴的石很讲究,必须用离该村10多里一道岗坡特产的“花石”。而这种“花石”石质地细腻棉柔,有很好的止血作用,在加上它的颜料全部选择的是槐米等天然植物萃取,孩子们淘气磕伤了腿,或是庄稼人干活碰伤、划破,只要在石猴上刮些粉末,擦一擦就可以止血、祛痛了。

故而,人们常在石猴上钻个小洞,用绳子系在脖子上或绑在腰里,为的就是一份平安。

简单而又不平凡的方城石猴

雕刻

造型别致,刀法简洁、线条感强的方城石猴仅三五厘米,大的石有二十多厘米,属于是微型石雕,便于携带也是它的优点。石雕分素色和彩色,民间艺人采用当地石料,雕出猴子形状,彩色的石猴用黄、绿、红、黑等颜料涂染勾画。

上色

雕成的石猴形态多样,生动随意,有单猴、母子猴、猴背猴、猪背猴、猪八戒背猴等,独具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神韵。石猴雕刻求大形而不拘细节,上色粗笔狂彩,有一种粗狂大方、灵动奔放的独特艺术风格。

雕刻

方城坚持了几代人的守护和传承,依然采用几百年来的雕刻手法和流程,从采石到成品,方城石猴的形成几乎都是纯手工制作。就是为了给大家带来一份真实的民间文化,一种原生态的作品。

一把把简单的刻刀,一块块普通的石头,孕育出了简单而又不平凡的方城石猴。如今,传承者日益稀少,雕刻石猴的民间艺人也逐渐老去,而石猴带给我们的小惊喜,却依旧在时光的罅隙中熠熠生辉。

图片、内容来源于网络,经手艺网编辑整理发布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抚摸着厚重石头

感受时光在指尖跳跃的痕迹

有一种记忆叫做“雕刻”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564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