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幅8尺巨作,搞定兰亭奖听听获奖者

文:雷平笔:兼毫墨:徽墨+国画黑颜料纸:仿绢纸、白色生宣砚:洮砚创作环境:书房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要求作者投3件作品,这一点与以往完全不同。这个要求增加了难度,如果没有一定的创作能力,很难完成3幅八尺的作品。不过,对于有实力喜欢挑战的作者来说则是一个难得的展示平台。我学习书法有年,但是面对竞争如此激烈的展赛,也只是抱着学习锻炼的心态面对,其实这样的心态反而有助于自己更好地发挥。图1雷平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入展作品行草中堂规格cm×cm看到征稿启事后,首先,在形式和书体上做了认真全面的分析研究。虽然中国书协反复强调要淡化展览中过度制作、染色拼接等形式化的东西,但是,我认为,展览是我们这个时代书法的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因而在作品形式上进行恰当的设计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是一幅书法作品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根据自己以往学习创作的经验,结合历届兰亭奖、国展优秀作品,我将作品分别设计了三种形式——大字、小字行草八尺竖式各一幅,小字行草是我比较擅长的书体,但是小字难于开张大气,贵在精致。我用21块手札拼接成大的作品,是为以小博大,以不厌其烦的精准纯熟技法为基础,汇集成一幅高cm、宽cm的大幅作品,虽然写的都是3—4cm的小字,但视觉效果依然很强,同样可以展示出大气势,通过作品给观者传达出作品丰富的内涵和作者的苦心、匠心、精心。另一幅行草(图1)用同样的书体写大字中堂,大字贵在势强气壮,通过反差很大的两幅作品,旨在展现自己控制书体的能力和对行草书的理解。第三幅作品(图2)则为隶书对联,用的是与前两幅作品不同的书体形式,文似看山不喜平,书法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变化丰富的表现形式,自然会获得观者的喜欢、评委的认可,也是提高、增强艺术感染力所必需的构成要素。这应该是中国书协改革投稿形式的目的之一吧。图2雷平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入展作品隶书香稻碧梧联规格cm×53cm×2其二,书写内容。唐代孙过庭《书谱》有句“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内容和形式是一幅书法作品中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两个元素。兰亭奖落户绍兴,自然与王羲之有着千丝万缕的情缘,书写与书圣有关的内容无疑是最合时宜的。我节选了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历代兰亭论稿》作为小字作品的书写内容,切合主题,写来心手双畅,畅快淋漓。大字是苏轼《韩干画马赞》,东坡先生一肚子不合时宜的诗文亦是我最喜欢的。隶书截取杜甫秋兴八首之一的颔联为主内容,两边四行用小行书抄录了全诗,在一幅作品中表现了书体的丰富性。其三,书体取法。我学书法诸体皆有所涉猎,行草是我的主攻书体。初学行草从《圣教序》入门。多年来,我一直以二王一路书风为根本。直至近五年,专攻颜体。在学习中我感觉颜体可借鉴的资料有限,而纵观颜体一路的书家,清代的何绍基可谓集大成者。留存下来的资料浩如烟海,他在继承颜体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拓展,不论在笔法、结字、气息方面都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这两位大家也是我学习行草书的标杆。小字作品我更多地借鉴了何绍基的手札,而颜体书法中锋用笔篆籀气息的厚重、字形的宽博大气非常适合大字书法作品的表现。隶书也是我多年研习的一种书体,创作这副隶书对联,我以东汉隶书为根本,以《曹全碑》秀逸典雅为主基调,融入了《好大王碑》圆浑似篆的线条,力求用笔稚拙而不板滞,气静神凝,起笔和收笔圆浑饱满,弱化了分书的蚕头燕尾,浑朴坚实,有篆籀气。间或加入一些《张迁碑》的方折用笔,使作品不失朴厚之意。《易经》语:“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临帖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取法则如学习书法的指南针。书法是一个体系,各种书体以及创作所需的笔法、字法、章法、布局、墨色,以及笔墨纸砚,各种元素不可或缺,包罗万象,和而不同。参加这样规格展览的作品,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一幅作品,更非一蹴而就。从接到展览通知到截稿,大约四个月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里,每一位作者都会集中精力,调动自己所有的知识储备去积极应对。张海先生说,书法家要有精品意识。对此我非常赞同,作为一名书法作者,在学书的过程中都应该有几幅倾尽全力的、能够代表自己最高水平的精心之作。翁方纲曾说:“空山独立始大悟,世间无物非草书。”其意为世间万物均可化为符号、化为线条、化为意象,世间万事万物中都有草书的笔墨形象。唐张怀瓘对草书的阐释:“或烟霏雾合,或电流急显,以风骨为体,以变化为用,有类云霞聚散,触遇成形……囊括万殊,裁成一相。”其实,其它的书体又何尝不是如此?囊括万殊,裁成一相。参加兰亭奖,对于每一位作者来说就是对学习书法的一次全面考量:如何取法,精准临帖,延展创作,书写环境,内心感悟,字外功夫等,只有在这方方面面都做到最好的发挥,才有可能创作出一幅优秀的作品。而最终的标准在于对审美的理解把握,对性情的抒发和表达。韩干之马四:其一在陆,骧首奋鬣,若有所望,顿足而长鸣;其一欲涉,尻高首下,择所由济,跼蹐而未成;其二在水,前者反顾,若以鼻语,后者不应,欲饮而留行。以为厩马也,则前无羁络,后无箠策;以为野马也,则隅目耸耳,丰臆细尾,皆中度程,萧然如贤大夫、贵公子,相与解带脱帽,临水而濯缨。遂欲高举远引,友麋鹿而终天年,则不可得矣;盖优哉游哉,聊以卒岁而无营。(原标题为“囊括万殊裁成一相”。)本文来自:《书法报》第19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615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