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派诚心护帝灵,谁言土偶不无情。龙骑北去咸京远。阵势东临渭水明。”
现代与古代的历史进程相差了五千年之久,而作为一个王朝的开辟来说,极具时代标志性的意义,为此,人们对于古代的事物都感到了好奇,希望能够再现过去的事物,亲眼见证历史,但是奈何岁月不饶人,很多历史只能通过少量遗留下来的文物进行了解。
就在陕西的一处帝王遗址的惊世,让这个遗址成为了世界第八大奇迹,为世人所观赏,这个遗址就是秦始皇陵的其中一个坑位,叫作俑坑,陈列着很多的兵马俑!为世人所感叹。
01兵马俑
兵马俑,故为以陶土所制的俑,替代一些活生生的勇猛将士及一些兵马,作用则是用在陪葬之上,替代了活人陪葬的残忍恶俗,而作为兵马俑来说,最为出名的就是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中的秦俑,就在这样秦俑的挖掘工作之下,大致的兵马俑坑位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在这些秦俑当中,可以发现,没有任何一个陶俑是有重复的,就连最为基本的服饰和样貌、神态和动作都各不相同,让人难免会认为就是以活人为参考进行烧制。
而还有一个现象就是,现在人们所看见的兵马俑是土灰色的,但是在挖掘工作展开时,这些兵马俑出现在世人的面前是有色彩的,只不过在历史的传承之下,颜料遇到了空气,最终有了化学反应,最终鲜艳的色彩消失在了空气当中,即便专家一直想要找到保存的方式,但是,技术攻关并不完善,只能是留下了一个遗憾!
当然,关于秦始皇陵当中的兵马俑最早的照片还是有所记录,其中照片上的兵马俑颜色还保留在兵马俑身上,为此专家开始研究,古代人究竟是怎么样制作颜料,又是怎么样能够均匀的上好颜色,尤其是在那个不发达的年代,这一切都让人十分的好奇!
02秦俑色彩
首先,要了解秦俑的色彩究竟是怎么样上的,就要想先了解秦俑上色的材料和流程,在这些环节当中,缺一不可,在秦俑之上取下部分的颜料之后,根据现代的仪器的分析和检测,终于得到较为完整的材料和步骤。
现实要在秦俑身上涂抹一层漆面,当然,这漆面必须是掺杂着新鲜的猪血,以此来增加秦俑上色时能够更加的匀称,让人不会轻易看出秦俑身上的陶土痕迹,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要在秦俑之上上色,必须要干得够快。
若是干的慢,色彩会从秦俑身上脱落,效果会大打折扣,而血液一旦遇到空气之后,会加快凝固,所以加入猪血是很有必要的!
然后后面则是要炼制在秦俑身上的点缀色彩,在这一步当中,所需要的材料可不少,其中由于陶俑身上大多的色调以红、绿、黑等色彩为主,所以使用的上色材料有朱砂、土红、石青等颜料,不断的进行研磨调色,然后加入动物胶进行融合,以此能够涂在秦俑表面,不会轻易掉色。
当然,上色并不是简单的将颜料涂在上面而已,工匠还要根据秦俑身上不同的部位进行分层上色,有的地方需要单一的色调,那么只需要涂上一层,而有的部位需要较为鲜艳的上色,所以往往要涂上两、三层。
加上当时在制作陶俑上时,工匠也会在自己做制作的秦俑之上刻下自己名字,以此能够找到是何人所制,这一套流程下来,虽然繁琐,但是就是这样的流程才彰显了大秦帝国严密的治国思想。
03出土破败
秦俑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神态不一,着装也是不一,这与当时的征军制度有关,当时的秦国为了能够立即调动士兵,但是当时国家在农业劳作上还是需要男人。
为此,秦始皇决定让士兵在回家之时,一旦受到召唤,必须自备军装,立即赶赴战场,而秦俑的着装不相同,恰好在阐述着这样的社会现象,这样的细致,还有什么理由能够不被世人所感叹呢?。
就是这样极具规模的秦俑,出自古代能工巧匠之手,在两千年以来的蹉跎岁月,长埋在地下,受到了地表的腐蚀,色彩也是有开始脱落,只要稍加一动,很有可能陶俑都会被彻底破坏,所以在地下的秦俑早已显露出破败之相。
后来在出土时,由于技术都不成熟,也就导致了秦俑现世时,色彩保护不到位,与空气接触时,就很快褪去!
即便后来考古专家用尽了办法保护秦俑原本的色彩,但是效果还是很有局限,后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经验的总结,专家开始思考秦俑的色彩保护办法,于是在经过了长时间的准备,将西方经验和东方经验相互融合,利用手工保护和现代仪器的维护之下,终于保护了秦俑留下的部分色彩。
只是恢复秦俑的色彩难度还是过于大,要达到两千年前的程度,这其中需要消耗的是大量人力和物力,不要说是颜色,可能就是一个破败的秦俑碎片,要想重新黏合,都不能用电子设备,而只能通过手工一点点的进行黏合,这其中丝毫不能马虎,大多需要数天。
所以面对秦俑的色彩重新上色还是任重而道远,当然,即便是绘制出相同的颜色,那么也不会再有时代感,为此专家提出了用彩绘虚拟三维的技术来进行复原,将秦俑过往的色彩展现给世人!
结语:
秦始皇兵马俑的确是一个奇迹,它见证了华夏族群两千年以来的历史,更是以整个封建王朝的见证者,具备的历史意义绝对不能够用价值来衡量,而专家对于秦俑的恢复仍然在提上日程,争取早日将秦俑的真面目留存给后人!
参考文献:
《彩绘秦俑清理方法实践》
《秦俑彩绘文物保护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