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吕读画1400多年前那一幕阳春景色,

白癜风症状图片 http://m.39.net/pf/a_5208491.html

今天给大家读的画是隋朝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

这幅画标志着山水画即将进入成熟期,他在山水画上所达到的成就及其绘画方法,直接开启了唐代画家李思训、李昭道父子金碧山水的先河。因此这幅画也被称为“唐画之祖”。

中国山水画较之西方风景画,起码早了一千余年。这幅《游春图》就是证据之一。

这幅画是展子虔传世的唯一作品,也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传世最古老的画卷。有“天下第一画卷”的美称。画上有宋徽宗的题字“展子虔游春图”六个字,这幅画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绘画馆。

展子虔(约—)隋代画家。渤海人。历仕北齐、北周、隋。善画佛道、人物、车马、楼阁、山水、翎毛等,尤以画山水闻名。他在山水画上所达到的成就及其绘画方法,直接开启了唐代画家李思训、李昭道父子金碧山水的先河,因而被后世誉为“唐画之祖”。

这幅画是画在绢上的,中国书画作品因为使用天然材料,可以保存很久,有个说法叫,“绢寿八百、纸寿千年”。可是展子虔的这幅画已经多年了,所以说它是“国宝中的国宝”。

游春也就是春游,画中描绘了风和日丽的阳春时节,人们在山间水旁踏青游玩的情景。

全图用鸟瞰的方式,也就是像低空中俯瞰的角度,使画面远景、近景一同向中景靠拢,使各种景物完整的统一在一个画面中,获得一种咫尺千里的艺术效果。

全画以自然景色为主,人物点缀其间。

湖边一条曲折的小径,蜿蜒伸入幽静的山谷。

人们或骑马,或步行,沿途观赏着青山绿水、花团锦簇的胜境。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一艘游艇缓缓荡漾,船上坐着的几个女子似被四周景色所陶醉,流连忘返。

山腰和山坳间建有几处佛寺,十分幽静,令人神往。

画家运用细而有力的线条勾画出物象的轮廓,人物虽然小如豆粒,但一丝不苟,形态毕现。

山石树木只用线条画出,可以看到行笔的轻重、粗细、顿挫、转折的变化,但尚未见到唐代以后绘画中出现的皴擦技法。

作品的色彩浓丽厚重,山石树木均以矿物制成的石青、石绿颜料赋色,以青绿的色彩为主调,建筑物和人物、马匹间以红、白诸色,既统一和谐,又富有变化。

这种画风开唐代金碧山水之先河,在早期的山水画中非常具有代表性。中国画有一个别称叫“丹青”,主要源于这种画风。

在我国隋代以前的早期山水画是作为人物画背景出现的。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山水背景的画法特点,山头上的树木画的像伸开的手指一样,显得简单幼稚。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

山水的画法在当时还没有成熟起来,基本上是象征的手法,不是写实的,比例是不真实的,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把这个特点概括为“人大于山,水不容泛”。

在汉代至顾恺之时期,绘画对自然景物的表现仍主要是象征性的。展子虔的《游春图》流露的写实意愿十分明显,画家意识到人在客观环境中所处的位置和比例。

《游春图》的出现标志着山水画即将进入成熟期,他在山水画上所达到的成就及其绘画方法,直接开启了唐代画家李思训、李昭道父子金碧山水的先河。

古人认为山水画要做到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四“可”之境,应该说《游春图》是达到了这个要求的。展现了于方寸之间尽显千里之境的艺术特点。

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

----北宋郭熙《林泉高致》

关于《游春图》的真伪,也是有争议的,沈从文先生,大家可能不陌生,他是我国著名的作家同时也是文物研究专家,就写过一篇文章对于是否展子虔所作提出过质疑,但是他也认为“这画卷的重要,实在是对于中国山水画史的桥梁意义……没有它,历史即少了一个重要环节。他还是承认了《游春图》山水画成熟期的作品和对唐代绘画的启蒙作用。

隋这个朝代很有意思,和秦朝有着惊人的相似,都完成了大一统,都属于短命王朝,都是二世而亡,虽然都亡国了,但是这两个朝代都对后面的朝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唐代不管是政治制度、文化艺术都沿袭和接受了隋代的基础。

《游春图》就像春天到来前的一声响雷。开启了多姿多彩的唐代的绘画,迎来了中国绘画史上的浓春时节。

下面在为大家说一说游春图在流传中的故事

《游春图》这样一幅流传千年的名画,收藏史也就是流传轨迹也是十分丰富,涉及多位皇帝、名士。

其中重要的有宋徽宗,画首的六个字“展子虔游春图”就是宋徽宗题写的,后来又被宋朝的奸相贾似道收藏、明代的大奸臣严嵩、严世蕃也收藏过,乾隆皇帝时期入藏清内府(画左上方有乾隆御题),年,末代皇帝溥仪出宫前,以赏赐弟弟溥杰的方式偷盗文物,溥仪前后一共赏赐了溥杰一千两百件左右清宫收藏的历代书画珍品,偷带出皇宫。溥仪出宫后将很多名画变卖,以获得在天津、东北的日常开销。年日本投降后,溥仪仓皇出逃,不少书画珍宝流落于东北民间。不久后,这些珍宝通过各路文物贩子的倒腾,又陆续现身北京,其中就有《游春图》。

这个不细讲了,大家有兴趣,我可以找机会来专门讲讲历朝历代书画国宝的那些劫难故事,那叫人太心疼了。

提到游春图,就不能不提一个人,这个人是《游春图》的最后一个私人收藏者。

那就是近现代大收藏家张伯驹,张伯驹是何许人也?

张伯驹,可以说是近现代一位顶级文化大玩家。张伯驹的父亲张镇芳,是袁世凯嫂子的弟弟,开办了中国最早的官商合办银行——盐业银行。所以说张伯驹是世家子弟,豪富之家。

张伯驹和张学良、袁克文、溥侗并称民国四公子,能列入四公子的可不仅仅是有钱,还得有才、帅、风流,任性。这些特征张伯驹都有。

但是张伯驹是个异类,他不抽烟不喝酒不泡妞,最痴迷的事情就是书画收藏。

可以说把书画文物看得比自己的性命都重,有一次,张伯驹被绑匪绑架,绑匪索价三百万赎金,实际上绑匪就是要敲诈他收藏的书画。但张伯驹说,要钱可以,要命也行,但书画决不可能,就这样僵持了八个月,最后他的夫人终于四处筹借,凑了四十根金条,才将他赎回来,最终书画一张没动。

但是,张伯驹了不起的是,他收藏书画不仅仅是个人爱好,而是真正的热爱和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保护国宝。为保护文物做了很多贡献。前面讲了溥仪赏赐溥杰,从皇宫偷带书画这个事情事发之后,张伯驹知道很着急,提出建议由故宫博物院出价购回,他怕意见不被理会还提出了一个折衷方案,从溥仪盗走的一千多件书画珍品里精选出一个最具有历史价值的四五百件作品的名单。认为按照当时价格不需要花费太多经费就可以大本分收回,但政府漠不关心,以至于这些国宝流失于海外和民间,甚至很多就消失了。

年,日本战败,满洲国倒闭,《游春图》现身琉璃厂,到了一个古董贩子手上,并准备卖给外国人,张伯驹知道后急忙找到古董商,希望买下来,不让这件珍宝流到国外。但苦于买家开价太高两黄金,那是一个什么概念呢?那时候一两黄金可以买一座四合院,你想想看,座四合院,什么概念?

张伯驹提出私人不宜收藏这样重要的文物,应该由故宫博物院收藏。于是去给故宫提建议把《游春图》买下来,甚至提出来,如果故宫经费不足,自己可以帮助周转。但是故宫不予理会。怎么办呢,这边古董贩子随时可能卖给外国人。然后张伯驹到琉璃厂,一家一家店去打招呼说谁把《游春图》卖给洋人就是卖国贼,我张伯驹绝不饶他。“此卷有关历史,决不能流失出境,否则便是中华之罪人”。那时候大部分商人还是讲点民族大义的,谁都不想背上倒卖文物和卖国贼的名声。最终古董商马霁川只能从开始的两黄金报价降到两黄金卖给张伯驹。为了凑齐买画款,张伯驹一咬牙,他把自己住的宅子卖给了辅仁大学。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师范大学,这座宅子占地15亩,富丽无比。它的前主人是晚清大太监李莲英。就这样还没凑齐,夫人潘素把首饰也卖了,又凑了20两黄金,才将《游春图》收下。

建国后,张伯驹将多年珍藏的最珍贵的一百多件书画藏品捐献给国家,其中包括这件展子虔的《游春图》、还有号称“墨皇”的,现存最古老的名人墨迹,西晋文学家陆机的《平复帖》。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485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