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已危在旦夕或将关闭,那些错过的风景

白驳风那里治得最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90321/6983144.html

历史总是脆弱的,因为它被写在纸上,画在墙上。

近日,央视一档节目在连线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先生时,先生讲到敦煌壁画时是这样描述的:它已经很老了,确实年老多病:脱落,离开墙哐哐的掉;起甲,颜料层成一片片的,风吹草动、甚至开门声大一点就会脱落;酥碱,就像酥团一样酥掉了。整个敦煌宝库,在未来50年到年内将湮没在黄沙中……这样的消息不禁让人心中一震,我们真的就这样与之无奈挥别了吗?敦煌壁画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哲理融合中国传统哲学、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产物。是吸收外来艺术,逐步形成中华民族化艺术特征的进程中最具代表的佛教艺术形式。这一中西绘画融合的典范,清晰明了地显现了一个民族吸收、融汇外来文化并熔铸成本民族艺术形式和艺术特征的脉络。01.壁画风格敦煌壁画的艺术风格,主要是在接收外来印度佛教壁画艺术形式影响的基础上,融入本民族的艺术风格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敦煌石窟历经千年、纵跨多个朝代,有着明显的印度、西域痕迹。?莫高窟参观预约网北魏中后期,绘画人物呈现眉目开朗、面貌清秀、面带笑容的潇洒飘逸画风。▲西魏第窟到了隋代,敦煌壁画的风格特征清晰地显示出,在唐代完全中国化之前的一个过渡演变阶段,画风由多变走向统一。唐代敦煌壁画已经完全形成汉民族自己的风格特色,是典型的中国化壁画的艺术典范。▲《雨中耕作》第23窟▲《青绿山水》第窟宋元以后,敦煌壁画中的佛像造型渐趋纤细、繁琐。明代以后由于海路开通,丝绸之路渐渐衰落。加之文人画迅速崛起,敦煌石窟及其壁画走向衰落。02.壁画色彩敦煌壁画,其色彩运用大胆、鲜明而浓重,有很强烈的视觉张力。?PTCC色彩研究院金色在敦煌壁画中意味着高贵庄严和富丽辉煌;深黑或深褐色多用于镇妖降魔的题材。敦煌壁画在色彩发展中有其自身的复杂演变过程:早期的天竺晕染法;受龟兹影响的西域晕染法;北魏后期的中西融合画风;隋至唐壁画色彩趋向华丽。唐以后壁画渐渐趋向衰微。宋初,敦煌壁画色彩效果鲜明,这种画风可以说是敦煌壁画在色彩上最后绝响。自年,一个名叫鲍威尔的英国大尉,在废旧佛塔中发现“珍宝”以来。消息在欧洲乃至世界不胫而走,此后各国纷纷打着“考察队”的旗号,疯狂攫取洞窟中的珍宝。▲敦煌盗宝人法国的伯希和正在挑选珍宝众多珍贵的经卷、壁画、文物,甚至佛头被割下来,成船地掠夺至海外···它们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英国、法国、俄罗斯、美国等地的博物馆。唯独中国所剩寥寥无几,令人痛心!时至今日,大多数敦煌文物珍宝依旧流落海外,敦煌壁画因难以剥离,侥幸留存大半。只是,侥幸留存的敦煌壁画,如今也正一点点消失。经历了千年风雨,敦煌壁画如如老者一般,异常脆弱。?搜狐网老照片修复者们肩抗为壁画“打补丁”的重要责任,一干就是几十年。▲敦煌艺术研究所勘察、维修洞窟但随着游客涌入,在洞窟内呼出的二氧化碳,会迅速潮解壁画中的盐碱,而加速壁面的酥碱、起甲及颜料粉化而剥落。于是修复者开始了与时间赛跑,为时间带给壁画的伤痕“打上补丁”。有人曾建议关闭敦煌莫高窟,可樊先生说:不能因为旅游把它看坏了,但又不能不让大家看,我们有办法让保护和旅游两者取的平衡。于是……高瞻远瞩的樊先生,自年从北大考古系毕业以后,在敦煌工作了52年,期间撰写考古报告、保护石窟壁画、为石窟建数字化档案……每一窟,每尊佛,每幅画,都用数字化技术呈现,这一做便是20余年。01.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如今我们在展示中心里可以看到,借助当代先进的数字技术和多媒体,展示莫高窟绚丽多彩的石窟艺术经典与气势恢宏的历史文化背景。?新浪博客我们在进入洞窟之前就能与敦煌莫高窟进行全方位、近距离的"亲密接触",即缩短游客在洞窟内的滞留时间,减轻参观活动对石窟遗址造成的压力。又缓解敦煌莫高窟旅游开放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的目标。02.《又见敦煌》利用建筑、形式以及科技的辅助加持,把陈旧的故事讲得鲜活,人物不再停留在泛黄的书页上。?winny他们可触可感鲜活生动的讲述着,敦煌历经千年的繁荣与衰败,虽在历史长河中只如沧海一粟,但依然让人心情起伏,久久不能平复。?一只不安分的阿MAY如果有幸走进莫高窟请记得遵守规定让莫高窟可以留的久一点,再久一点不要让历史只记载在书本和影像里参考资料:1.《敦煌壁画的由来发展及其色彩研究》作者:刘栖宇2.莫高窟参观预约网《樊锦诗:带你读敦煌》

来源:户外帮

分享作品侵权立删。喜欢点个在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77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