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之前,《蒙娜丽莎》这幅画并没有现在这么大的名气,那年8月份,一个名叫佩鲁贾的粉刷匠盗走了它,卢浮宫有点慌了,随之而来的是报纸铺天盖地的报道,人们这才知道,原来卢浮宫里有这样一幅画作。
这是一张年12月13日的法国报纸,里面刊登了一篇《蒙娜丽莎》被重新发现的报道,在这幅画被盗的两年时间里,无数的黑白印刷图像,以这样的方式,被人们熟知,从此丽莎走上了爆红的道路,一直持续到现在。
这幅作品最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地方,就是她那神秘的微笑,坊间对此的说法很多,人云亦云,我们通过对现有资料的梳理,或许可以从中发现一些真正有趣的地方,以及她微笑的秘密。
和达芬奇同时代的拉斐尔,在看了蒙娜丽莎的早期版本后,凭借印象,画了一张这样的素描图,我们借助这位画家的眼睛,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这张素描肖像中的女子并没有笑,至少笑的不明显,这说明在当时拉斐尔的印象中,最吸引他的,恐怕并不是微笑。
上图不是原作,而是16世纪一位不知名画家的临摹版本,章鱼君之所以选择这个版本,是因为这位画家近乎单纯的临摹了包括背景在内的所有细节,当然轻微的差别肯定是有的,但这就是他眼中看到的《蒙娜丽莎》,在这幅画中,她的微笑十分明显。
左边是临摹版本,右边是原始画作,我们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其中微妙的不同之处。
临摹版本的脸部轮廓有点偏瘦,而原作的蒙娜丽莎下巴偏胖,她右侧脸部下方的反光更明显,最为主要的是,即便右侧的图片分辨率比左边高出十倍以上,临摹版本看起来依然更加清晰,我们进一步放大,可以看出更多细节。
因为眼睛部分差别不大,我们只看嘴巴,右侧的原作更加“模糊”,或者说有一种朦胧感,嘴唇间最暗的地方,只有两边的嘴角,鼻子下方的阴影也是一样,几乎看不到明显的边缘,出现这样的状况,主要是由于两人所用颜料和绘画技法的不同。
达芬奇是一个想法极多的人,蒙娜丽莎脸部阴影所用的颜料,等于是他自己研究出来的,那是一种锰铁混合物,渗油之后作为釉料来用,根据9年前的一项研究,《蒙娜丽莎》脸部的釉料被一次次的涂抹,最多的地方高达30层,这些薄薄的半透明的釉料过度平滑,类似于PS中的半透明图层,一层一层叠加在一起,呈现出一种朦胧唯美,如烟雾般梦幻的效果。
换句话说,因为“图层”太多,它们之间又相互影响,再加上有折射率的存在,在欣赏这幅画时,不同距离下看到的人物,脸部阴影的浓淡会略有不同,阴影的轻微变化,连带着让脸部的表情也发生了微妙变化,这或许就是《蒙娜丽莎》的笑容,看起来神秘的原因之一。
之前的临摹版本脸部偏瘦,有一种可能是,因为光影的变化,那位画家看到的,或许就是那样的面孔,当然在绘制时,这个差别可能会不自觉的稍微夸大了一些。
同样一幅图像,不同距离看,差距会有多大,我们可以看看下面的例子。
这是一张合成的图片,从远处看和近距离看几乎就是两个人,效果虽然夸张,但是这种感觉,或许在《蒙娜丽莎》中,通过半透明叠加层加上折射和反射产生的效果,也会有类似微妙的呈现。
问题来了,假如我们现场看原作,会不会在视觉上感受到一丝变化呢,答案是,理论上可以,现实中很难。
在现场你很可能会看到这样的景象,除了人山人海,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这画也太小了吧(因为它只有70多公分高),这是其一。
在现场,加厚的防弹玻璃严重影响了观赏效果,这么远的距离,正面看还好,看侧面更加心塞。
看看玻璃的反光效果,我们还能说什么呢,而更为尴尬的是,经过了几百年的时间,《蒙娜丽莎》的表面保护层氧化,变得越来越灰暗,俨然已经“包了浆”,想要看清她原本的样子,着实有些困难。
至于她那神秘的微笑,我猜在现场感受不到。
这是一幅年的油画,左边是表面光油氧化的样子,右边是清理后,重新恢复的样子,你有没有发现,女孩儿左边的脸色发黄,和《蒙娜丽莎》很相似呢,再看看女孩儿的右脸,差别就是这么大。
上图中的女孩肖像,之所以被清理恢复,是因为作品名气不大,而《蒙娜丽莎》至今没有清理,是因为她名气太大,原因大家应该都懂。
或许在未来,当技术更加成熟时,蒙娜丽莎也会被清理修复,那时候,我们才能看到她真正的样子,包括她微笑的神秘之处。
单选
你能感受到《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吗?
没感觉确实很神秘打开百度APP进行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