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眼中的孩子是什么样,他就会变成什么样

我们应该感谢孩子,给了我们一次做父母的机会。

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完整,给我们平淡的生活添上一抹色彩,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孩子,你是被需要的

孩子只有在被需要的时候,才能感觉到自己生命的意义。

我们都坚信自己是爱孩子的,可以为了孩子付出所有。

可是,为什么很多孩子,越养离父母越远,越养越不理解父母呢?

什么时候,感到别人是爱你的呢?有的孩子是这样回答的:

?我帮妈妈买醋,她看我瓶子没打碎,醋也没洒,说“闺女能帮妈干活了”,我就特别高兴,从那儿,我知道她是爱我的;

?爸爸下班回家,我给他倒了一杯水,爸爸对我说“好儿子”时,我觉得他是爱我的;

?我在奶奶的耳朵上夹了一朵花,她逢人就说“这是我孙女打扮的”,那时,我觉得她是最爱我的,因为其他人都不愿意让我这么做

?......

然而,在得到这些答案之前,曾问过孩子们,是否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孩子们大部分没有觉得谁爱自己。即便一再引导,孩子也还是认为爸爸妈妈辛苦工作、洗衣做饭都是应该的,“谁让他们当了爸爸妈妈呢?”。很多时候,父母和孩子就像两条不会相交的平行线,父母拼尽全力的付出投入,孩子理所当然的接受,并且不觉得有任何需要感恩的地方。一个不懂爱的孩子,就像不会呼吸的鱼,出了家族的水箱,在干燥的社会上,他不爱人,也不自爱,必将焦渴而死。我们的孩子,也并不是天生的就不知道感恩。只是很多时候,在孩子想为咱们做点什么的时候,我们回应是这样的:

?孩子想要帮忙做家务,妈妈说,你去学习,这里不用你帮忙;

?孩子做了一顿饭,妈妈说,你净整些没用的,考试才这么点分;

?......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你付出你的,你期望你的;我享受我的,我无能我的。一段良好的亲子关系,一定是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欣赏孩子的选择、尊重孩子的付出、开心接受孩子的爱意并表达感谢,在点点滴滴之间,形成亲子之间,一条流动着的、爱的河流。父母爱子女,不是简单的关怀与照顾;父母对子女真正的爱,是懂得孩子的需求,让这份爱流动起来。每一个懂爱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懂爱的父母;每一段和谐的亲子关系,都少不了父母在这3个小细节上的智慧处理。

一.用崇拜的心态,看待孩子

懂得崇拜与欣赏的父母,即便是孩子的淘气,也能成为父母眼里的艺术品。前两天,苏州的两个3岁的小可爱,得到了网友们的实名羡慕。一段视频中,两个小家伙,时而用胖乎乎的小手,沾着颜料,在白白的纸上随意按下手印;时而拿起沾有颜料的画笔,蹦蹦跳跳地将颜料水甩到白纸上。一位网友表示,这要是我家,估计要被我妈打残了。而孩子的爸爸,则是要么和孩子一起涂鸦,要么对孩子的“作品”进行二次加工,还原成大自然的美。有这样一句话:你眼里的孩子是什么样,他们就会长成什么样。话多的孩子,有的父母认为,他们在思考;有的父母则认为,像叽叽喳喳的小鸟,吵得心烦;好动的孩子,有的父母觉得,他们在尝试;有的父母则坚信,能够安静的孩子,更可爱;总是把家里的东西拆得七零八落的孩子,有的父母看到了孩子的动手能力;有的父母则大骂“败家子”;孩子想成为一名厨师,有的父母笑着说“厨师是个很不错的选择”,有的父母则数落,真没出息,整天只想着吃。有部电影叫《告别昨天》,里面有个学生叫戴维,他有一位这样的爸爸:无论戴维做什么,爸爸都看不顺眼。在家呆着说他懒;出去赛车,说他不务正业;考试差了说他笨;成绩好了也不相信他。戴维想考大学,爸爸却一口咬定说他考不上。戴维想:“反正他也不希望我能考上”,于是就放弃了大学梦。就这样,戴维的行为验证了他爸爸的预期。幸运的是,戴维还有一位善于鼓励和支持他的妈妈。正当戴维差点因为爸爸而放弃参加自行车手比赛时,妈妈对他说,不要放弃,你能行。

戴维终于获得了自行车比赛的冠军。

人们很容易对事情做出一些主观的判断,这种判断往往会演变成他们所预期的现实。

数字心理学创始人钟缮夤说:“生命的本质需求,是渴望被看见。”关于孩子的未来,没有人能给出准确的答案,也没有绝对优质的选择,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则在一朝一夕、一言一行之中。欣赏和崇拜的心态,能够给孩子注入看见、认可的心理营养,即便是平庸的孩子,也能从中找到“我可以”、“我能行”的信心,促进亲子关系的良性循环。有一位妈妈,当过多年的班主任,曾经捋顺了多位让人头疼的孩子,是大家公认的有耐心的好老师。她的儿子却让她头痛不已。她常常数落儿子不专心、写作业慢、成绩不好等,甚至对他动手。有一次,上六年级的儿子英语考砸了,妈妈说:“人人都说我是好老师,为什么我就管不好你呢?”接着就要打他。儿子终于怒了,握着拳头吼道:“为什么在你眼里我总是这不好那不好?”“你班上有五十多名学生,你总是用班里最好的学生跟我比。学习上不如谁,写字上不如谁,跑步上不如谁,在你眼中我是谁都不如的孩子!”这次震惊的是妈妈,原来儿子变成这样,是因为她在他身上贴了很多不好的标签。从此她变数落为表扬,儿子也没有辜负她的期望,表现出了越来越让她欣喜的行为。有位心理专家这样说:你希望孩子变成什么样,就表扬他是什么样!

二.让孩子感受到“被需要”

几乎每位父母都坚信,自己是爱孩子的。为了孩子,哪怕付出生命,也甘之如饴。可是,为什么很多孩子,越养离父母越远,越养越不懂父母的不易呢?毕淑敏曾问过一群孩子:什么时候,感到别人是爱你的呢?得到的答案是这样的:我帮妈妈买醋,她看我瓶子没打碎,醋也没洒,说“闺女能帮妈干活了”,我就特别高兴,从那儿,我知道她是爱我的;爸爸下班回家,我给他倒了一杯水,爸爸对我说“好儿子”时,我觉得他是爱我的;我在奶奶的耳朵上夹了一朵花,她逢人就说“这是我孙女打扮的”,那时,我觉得她是最爱我的,因为其他人都不愿意让我这么做......然而,在得到这些答案之前,毕淑敏曾先询问过孩子们,是否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孩子们不约而同的撇嘴表示,没有觉得谁爱自己。即便毕淑敏一再引导,父母为了他们辛苦工作、洗衣做饭,孩子们依然坚持“那算什么呀,谁让他们当了爸爸妈妈呢?”一位网友曾说过:很多父母,90%的教育都是无用的。特别扎心的一句感叹,却揭开了许多亲子关系的伤疤。很多时候,父母和孩子就像两条不会相交的平行线,父母拼尽全力的付出投入,孩子理所当然的默认享受。导致的结果,正如毕淑敏说的那样:“一个不懂爱的孩子,就像不会呼吸的鱼,出了家族的水箱,在干燥的社会上,他不爱人,也不自爱,必将焦渴而死。”我们的孩子,天生就是“白眼狼”吗?毕淑敏老师也给出了答案:孩子在被他人需要时,感觉到了一个幼小生命的意义。很多时候,父母在孩子想为自己做点什么的时候总爱这样回应:孩子想要帮忙做家务,爸爸说,你去学习,妈妈说,别越帮越忙;孩子做了一顿饭,妈妈看不见,爸爸只会说“又没考好”......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你的付出你应该,我的享受我应得,你越付出而我却越无能。父母爱子女,不是简单的关怀与照顾;父母爱子女,不是直白的给予与接受;父母对子女真正的爱,是懂得让这份爱流动起来。当父母与孩子之间,有了“礼尚往来”的默契,父母的爱得到了回应,孩子的反哺获得了认可,彼此,便架起了心与心的桥梁。

三.感激孩子的每一份给予

相信每一位在阅读这篇文章的父母,都理解培养孩子需要“身教言传”:孩子首先从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中学习,因此有懂得感恩的父母,才能培养出懂得感恩的孩子。但仅仅是父母自身懂得感恩,还不够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教授AndreaHussong,开发了“培养感恩的孩子”项目,以研究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感激之情。研究人员发现,感恩是一种由四部分组成的体验:

孩子们在生活中注意到他们感恩拥有的东西;

他们对为什么拥有这些东西的看法;

他们对这些东西的感受;

他们如何表达感激之情。

作为父母,我们做的比较多的是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81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