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二化学与传统文化
1.
A
A.淘洗去土滓,使矿石和土分离属于原料的富集,A正确;
B.纯铜为红色,自然铜似干银泥,不是纯铜,B错误;
C.与铅分离过程,需要在空气中加热有氧化反应发生,上层是氧化铅,下层是氧化铜,C错误;
D.从下孔流出的物质为氧化铜,可用热还原法得铜,D错误;
故选A。
2.
B
A.牡蛎壳为贝壳,贝壳主要成分为CaCO3,CaCO3灼烧生成CaO,所以“灰”的主要成分为CaO,故A错误;
B.“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意思为:扫取后用水溶解,然后加热煎炼蒸发结晶得到硝酸钾晶体,用到操作方法有:溶解、蒸发、结晶,涉及重结晶操作,故B正确;
C.升华和凝华属于物理变化,丹砂(HgS)烧之成水银,即HgS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即Hg和S又生成HgS,均为化学变化,不属于升华和凝华,故C错误;
D.“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是铁与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
答案选B。
3.
B
A.“石胆”是指CuSO4·5H2O,加热后生成无水硫酸铜是白色固体,故A正确;
B.先秦文献《考工记》记录了六类青铜器物的合金成分配比,事实上合金的熔点比纯金属的低,故B错误;
C.酒、醋、酱油等通常是用粮食发酵酿制而成的,淀粉水解变成葡萄糖,葡萄糖在酒化酶的作用下生成酒精,进一步加工成醋,通过粮食也可酿成酱油,故C正确;
D.《格物粗谈》有这样的记载:“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发,并无涩味。”这里的“气”是指乙烯,乙烯是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催熟作用,乙烯的球棍模型为
,故D正确;
故选B。
4.
A
A.蚕丝属于蛋白质,其组成元素由碳、氢、氧、氮,往往还含有P、S,A错误;
B.铜活泼性较弱,易冶炼,铜是最早应用的金属,青铜是我国使用最早的合金、含铜、锡、铅等元素,B正确:
C.玻璃、水泥和陶瓷属于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即硅酸盐材料,C正确;
D.竹子富含纤维素,可用于造纸等工业,D正确;
故答案为:A。
5.
B
A.黑火药爆炸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动能等,故A正确;
B.在黑火药发生爆炸的反应中,S元素化合价降低,作氧化剂,故B错误;
C.黑火药的成分既有单质C和S,又有化合物KNO3,故C正确;
D.黑火药至今仍用于烟花爆竹中,主要应用其瞬间产生大量气体,同时释放大量热,在有限的空间发生爆炸,故D正确;
故选B。
6.
B
A.Cu(OH)2·2CuCO3和酸会反应,则石青颜料不耐酸腐蚀,A项错误;
B.CaO+H2O=Cu(OH)2,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则蛤灰加水后会放出大量的热,B项正确;
C.工业制汞是在空气中焙烧朱砂,HgS+O2=Hg+SO2,生产流程中加入氧化钙的目的是吸收二氧化硫,C项错误;
D.《梦溪笔谈》记载:“馆阁新书净本有误书处,以雌黄涂之。”意思是遇到书上有误的地方,用雌黄涂抹,是因为雌黄的颜色同纸色差不多,且其质地细密、硬软适中,用雌黄涂改错处,既遮掩了黑色墨笔字、不损坏纸张,利用的是雌黄的物理性质,D项错误;
答案选B。
7.
B
A.根据黄矾的名称及Fe3+呈黄色,且黄矾是炼皂矾时得到,皂矾的主要成分FeSO4·7H2O有较强的还原性,所以易被氧化,得到黄矾,因此黄矾的主要成分中有Fe3+,A正确;
B.人体缺亚铁离子,会造成贫血,而黄矾中的Fe元素是+3价,B错误;
C.“染家用之”意思染坊经常用它,所以黄矾可以应用于印染工业,C正确;
D.依题意,“金色浅者涂炙,立成紫赤色也”,紫赤色是红棕色的Fe2O3,D正确;
故选B。
8.
D
A.墨汁为炭的小颗粒(直径在1nm~nm)溶于水形成的分散系,属于胶体,具有胶体的性质,故A正确;
B.水晶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故B正确;
C.“石炭”可以燃烧供热,“石炭”指的是煤,故C正确;
D.“翠色”是绿色,氧化亚铜是红色,颜色不符,故D错误;
故选D。
9.
A
A.石绿主要成分为碱式碳酸铜,A正确;
B.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司南柄的主要成分为Fe3O4,B错误;
C.《千里江山图》所用原料石绿能与酸反应,C错误;
D.朱砂主要成分为硫化汞,是硫化物,D错误;
故选A。
10.
B
点燃
A.涉及的反应为2KNO3+S+3C=K2S+N2↑+3CO2↑,该反应中KNO3作氧化剂,故A正确;
B.矾是指含有结晶水的硫酸盐,信息“白矾”“烧令汁尽”意思就是固体本身带有结晶水,“其色如雪”意为烧后颜色如雪一样白,无水CuSO4虽说是白色,但含结晶水的CuSO4·5H2O为蓝色,俗称“蓝矾”、“胆矾”,故B错误;
C.“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经历“生砒—砒烟—凝结”过程,即为升华和凝华,故C正确;
D.“窍甑之傍,以泄汗液,以器贮之”说的就是将花中的水及某些有机物蒸馏后冷凝收集得到液体的过程,故D正确;
故答案选B。
11.
C
A.瓷器的主要原料为黏土,A错误;
B.煤油属于混合物,主要成分为碳原子数目为10~16的烃,B错误;
C.无定形硅和晶态硅互为硅元素的同素异形体,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为化学变化,无定形碳酸钙与单晶碳酸钙的化学成分虽然相同,但基本粒子排列方式不同,即结构不同,属于不同的物质,二者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C正确;
D.生产光纤(光导纤维)的原料为二氧化硅,D错误。
故选C。
12.
B
A.“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中“豆萁”的主要成分纤维素,纤维素在人体内不能水解,故A错误;
B.“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薪柴之灰”含有碳酸钾,溶液呈碱性,与铵态氮肥混合施用放出氨气,故B正确;
C.“火药乃焰硝、硫黄、杉木炭所合”,火药发生爆炸时,生成K2S、N2和CO2,故C错误;
D.“白墙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中“黛瓦”的青黑色是因为含有氧化亚铁的缘故,故D错误;
选B。
13.
D
A.常温下S和Hg反应生成丹砂(HgS),该物质,常温下性质稳定,故A正确;
B.分散剂为气体的胶体为气溶胶,烟、云均属于胶体,分散在空气中,空气为分散剂,因此都属于气溶胶,故B正确;
C.石青的成分为Cu(OH)22CuCO3,碱与碳酸盐均能与强酸发生反应,故C正确;
D.石青被誉为“水蓝宝石”,其成分中的Cu(OH)2和CuCO3受热均会发生分解,故D错误;
答案选D。
14.
B
A.自然界存在游离态的金,当时所使用的黄金主要来源于游离态,A合理;
B.当时制作钺、戈、矛等兵器的主要材料是青铜,炼钢出现在春秋战国以后,B不合理;
C.木板、藤或竹含纤维素,纤维素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C合理;
D.动物的皮毛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蛋白质在一定条件下可水解生成氨基酸,D合理;
故选B。
15.
D
A.炉甘石为碳酸锌,烟洪飞损即煅烧使其分解,A与题意不符;
B.其底铺薪,发火煅红为在其下铺一层木炭,高温煅烧,B与题意不符;
C.倾入盆中,经宿结成白雪,即倾于器内,经过一宿,即结晶成硝,C与题意不符;
D.取入缸中没三个时,漉人釜中煎炼,即取入缸中浸三个时,漉后入釜中煎炼,运用了过滤的化学操作,D符合题意;
答案为D。
16.
B
A.葡萄糖属于单糖,不能发生水解,故A错误;
B.形成三角洲是胶体的聚沉性质,一般在入海口形成,海水含有大量的电解质,胶体遇电解质发生聚沉,鄱阳湖和长江水都为淡水,不易因胶体聚沉形成三角洲,故B正确;
C.“紫烟”是含有尘埃的空气对阳光的散射作用,导致光线呈紫色,与碘单质升华无关,故C错误;
D.豆科植物含有根瘤菌,能将空气中的氮气固定,转化成氮肥,“豆苗稀”的主要原因不是土壤缺少氮肥,而是草与豆苗争阳光、水分等,出现了草盛豆苗稀,故D错误;
答案为B。
17.
D
A.高温条件下冶炼金属铁、铜等时会产生颜色反应,“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是描写金属的冶炼,故A正确;
B.“珍珠”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还含有其它杂质,属于混合物,故B正确;
C.爆竹声中一岁除,过程中有烟花爆竹的燃烧和爆炸,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
D.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不是纤维素,故D错误;
故选D。
18.
A
A.电解质是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水银是汞单质,A错误;
B.由“同研不见星,铺于铁器内”,研磨会产生热量给反应提供能量,所以涉及热能与化学能的转化,B正确;
C.由“以炭打二炷香取开,则粉升于盆上矣”,可知固体升华至盆底,C正确;
D.加入水银,有轻粉(Hg2Cl2)生成,汞元素的化合价变化,有氧化还原反应发生,D正确;
故选A。
19.
A
A.磁铁的主要成分为Fe3O4,A项错误;
B.黑火药的主要成分是硝酸钾、硫磺、木炭,B项正确;
C.陶瓷属于硅酸盐材料,C项正确;
D.造纸术过程中涉及漂白,发生了化学变化,D项正确。
答案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