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塞纳河谷的山坡上,有一座风景秀丽的吉维尼小镇。这座小镇坐落在花丛之中,蓝天绿草、繁花清水,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往。它犹如一幅油画,里面有几近固化的千年不变的风景,以及穿梭流动却总也无法离开的人群。
在这座小镇里,住着三个女人,一个十一岁的女孩,一个三十六岁的中年妇女,还有一个八十几岁的老人,她们一生都生活在这里,又一生都梦想着逃离,但是每当她们想要离开的时候,似乎总会有死亡出现,阻拦她们的脚步。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斯特凡妮。
这部小说就是《黑色睡莲》,小说以一个八十几岁老人的视角徐徐展开,以一场诡异的死亡作为开端,以一幅黑色睡莲的油画作为线索,讲述了四个男人与一只狗的死,以及一个女人一生的三次逃离。
它是法国作家米歇尔·普西的大师级作品,是一部非常具有美感的小说。通篇渗透着对于艺术与美的欣赏与追求,以及对于爱与自由的诗意探讨。
一、浪漫唯美的艺术格调
《黑色睡莲》这部小说是建立在真实元素的基础之上的,比如吉维尼小镇的特色建筑、街区,莫奈的主要作品、他晚年的一些经历、继承人的信息,以及其他一些印象派画家、诗人作家的信息等。这些信息的大量运用,大大增加了作品的文艺底蕴以及现实感,为故事的开展营造了浪漫唯美的格调氛围。
小说中重点介绍了两位人物的作品。其一就是克劳德·莫奈。莫奈是法国著名印象派画家,被誉为“印象派领导者”,他擅长利用色彩展现物体的光影状态,在普通的事物中找寻、挖掘自然界美的痕迹。
莫奈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就是《睡莲》,这也是这部小说的核心线索。斯特凡妮在十一岁时就极度迷恋莫奈的睡莲,并试图利用她的艺术敏感加以创新,最终绘制出了一幅属于自己的睡莲。
莫奈的睡莲就出自吉维尼。年,莫奈搬到吉维尼,在那里建造了自己的莫奈花园,从此开始执着地绘制他的“睡莲组图”。莫奈画睡莲到底有多执着?在《大话西方艺术史》中曾经记录,他从年到去世的26年里,共画了多达幅睡莲系列作品。
寻常人同一题材的画作,大多只画一幅就厌倦了,而莫奈却能画两百余幅,而且每幅画作都独具特色,各不相同,这正是源于他在睡莲的影像中,看到了光影不同时段、不同季节所散发出的独特美感。这些美在他的眼中是独一无二的,为了记录这些美丽的瞬间,他始终追寻光影的踪迹。直至他的视力因光照的刺激逐渐衰退,甚至到最后接近失明,他都没有放弃对艺术与美的追求。
另一位在小说中渗透频率很高的人物,就是路易·阿拉贡。阿拉贡的作品主要渗透在成年的斯特凡妮的生活里。她与洛朗斯警官热切地探讨,以及她每日在睡前安静地诵读等。
路易·阿拉贡,是法国著名诗人、作家,是“超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创始人之一。他两度从军又深耕于文学,对战争和文学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有人将他称为“二十世纪的雨果”。小说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诗句,“我赞同将做梦立罪”,是斯特凡妮最喜爱的诗句,也是整部小说的精神内核。而这句诗正源自于阿拉贡的同名诗歌,《睡莲》。
小说正是围绕着这二人的作品展开的,莫奈的睡莲作以及阿拉贡的睡莲。这种真实艺术与文学的穿插,不仅大大提高了作品的格调,烘托了主题,也成为了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线索。可以说莫奈的画是斯特凡妮的艺术追求,而阿拉贡的文学则是斯特凡妮的精神素养。斯特凡妮,一个对于艺术文学有着绝佳品位的女人,在她的言谈举止间,在对艺术与文学狂热的追求以及独到的分析之间,所展现出来的,是对于灵魂伴侣的渴望,以及在现有婚姻生活中的空虚与无助,而这正是故事发展的重要线索,以及真相揭晓的关键铺垫。
二、诗意的死亡,充满艺术色彩的死亡现场
作为一部悬疑作品,谋杀、死亡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但与众不同的是,在这部作品里,死亡与谋杀并没有充斥着恐怖与阴暗的色彩,而是以一种充满诗意的浪漫形式出现。
在这部小说里,死去的一共有四个人和一条狗,作者重点描绘了两个人的死亡现场。
其一是开篇的热罗姆之死。这个死亡现场,似乎是一场死亡复刻,二十几年前,一个十一岁的男孩曾死在了这里,以几乎相同的方式,和相同的场景。
“清澈的河水被几缕细流染红,就像有人在河水里涮过毛笔上的颜料似的。”
“这抹红色随着水流渐渐稀释,附着在河岸边疯长的青草上,依偎在杨树和柳树赭石色的根基上。一抹清透的渐变色……”
这场死亡充满着艺术感,而他的死因似乎也与艺术有关。
热罗姆对于艺术尤其是莫奈的《睡莲》有一种异常的狂热,不惜散尽千金去拥有一幅这样的作品。而在他的死亡现场,有一张小巧的卡片,那卡片画的正是一幅睡莲图,上面写着“我赞同将做梦立罪”。
阿拉贡的诗,莫奈的睡莲,加上充满艺术色彩的死亡现场,正如作品中所说,这幅画面被作者描绘的“漂亮极了”,如果不将他与谋杀和尸体这样的字眼联系起来,那么它也许会是艺术家笔下一幅精彩的油画。
这种死亡现场的美感在第二次谋杀事件中,也有所体现。
“她面前是红色的麦穗!不仅仅是红色的,还有绿色、黄色、橘黄色。染上色彩的麦穗都倒塌下来,好像有人在这里打斗过似的,似乎有人在这里打翻了调色盘、捅破了颜料管。”
这是一位美国流浪画家詹姆斯的死亡现场,犹如杰克逊·波洛克的抽象画,大滴大滴的颜料滴溅在画布上,充满着仪式感。而他也正是为艺术而死,是他将斯特凡妮带到绘画艺术的天堂里,给予她肯定与鼓励,激励她运用绘画冲出牢笼,这正是促使他被杀的原因。
在通常的悬疑作品里,死亡都被描绘得异常恐怖与黑暗,但在米歇尔笔下,死亡却是“色彩斑斓”的,透露着艺术的美感,以及艺术祭奠的仪式感。而他们的死因又似乎多多少少与艺术有关,这不禁让整部作品的艺术格调大大提升,给读者带来了极强的审美体验,也让读者产生了极大的好奇,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为了什么,杀死他们。
三、真实与幻象的纠缠,阐释对爱与自由的探讨
一个狂热的艺术热爱者,加上一个流浪画家,一条狗,还有一个与这个狂热的艺术爱好者死在同一地点的十一岁男孩,这四场死亡究竟有怎样的关联?乍一看,似乎像是一场关于艺术的谋杀,也许是一次对于艺术的扼杀,直到最后才发现,这是一场对于艺术的禁锢。
这四场死亡同时与一个叫斯特凡妮的女子有关,一个想用艺术帮助斯特凡妮逃离这座城市,一个曾无限制地支持斯特凡妮的艺术梦想,一个想用艺术接近斯特凡妮俘获她的芳心,另外那只狗,则是替斯特凡妮那个有着艺术共鸣的情人而死。而杀死他们的人,就是那个将斯特凡妮的艺术梦想打碎,禁锢在这座城市里,禁锢在他身边的人雅克。他用他的爱,摧毁了艺术,用他的狂热,摧毁了斯特凡妮。
整部小说是游走在真实与幻象之间的,一个八十几岁的老年人,在病危的丈夫雅克床前,听着他一点点讲述关于她一生的秘密。从故事开始到结束,她的丈夫用13天的时间揭开了所有谜题,三个男人与一条狗的四场死亡,以及无缘无故消失不见的爱人。
正是这13天,米歇尔用三条线索还原了一个女人的一生,十一岁的斯特凡妮,三十六岁的斯特凡妮,以及八十几岁的斯特凡妮,她的一生都在渴望自由,并试图逃离,逃离一座固化的城市,逃离一段无趣的婚姻,逃离一场可怕的噩梦。
也是在这13天,斯特凡妮犹如做了一场可怕的梦,记忆的碎片犹如幻觉,包裹着她与他最后的时光,缠绕着她最后的生命。她站在梦外去观察梦里的自己,如何一步一步深陷这个男人的魔爪。直到那时她才知道,这个陪伴了她一生的男人,究竟利用了怎样的手段,禁锢了她的一生。
泰戈尔曾经说过,“若你爱她,让你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她,并给她自由。”对于雅克来说,他的爱却像无尽的黑夜,束缚着斯特凡妮,让她一生都未曾得到自由。
真实与幻象的相互交织,给作品本身增加了很强的悬疑色彩,生活犹如碎片,阐述了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一生的纠缠。八十几岁的人,还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吗?直到最后,当她亲手拔掉了他的输液管,仿佛一个女人最后的觉醒,了结了一生的噩梦。而后,消失的爱人回归,斯特凡妮终于夺回了属于自己的生活。
“我赞同将做梦立罪。
如果我做梦,这是被禁止的……
我会认罪,我为犯罪而高兴。
在理智的眼里,梦就是个强盗。”
此时此刻,斯特凡妮终于拥有了自己的爱与自由。
这也许正是米歇尔要表达的,生而为人,无论年龄与身份,我们都有做梦乃至追寻梦境的权利,哪怕那是疯狂的,也许是不被世俗所看好的。就如同被嫌弃的松子,她一生为寻爱而活,即使到最后一无所获,余生悲戚,但她的人生依旧无可指摘,因为她至少拥有自由。这种做梦的权利,是米歇尔在这部作品里给所有女性的勇气。
《黑色睡莲》是一个男人的狂热铸造的一个女人悲惨的一生,这是米歇尔对爱与自由诗意的探讨,也是米歇尔对于艺术与美的鉴赏与追求。我们不难从中感到,真正的爱,是建立在相似的艺术品位之上的碰撞,是灵魂与信仰之间的共鸣,在这样的碰撞与共鸣下,才有可能获得爱的自由。而斯特凡妮的幸福结局也许正是在祝福着我们,但愿我们都能拥有这样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