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绿腰究竟怎么读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央视春晚惊艳亮相之后,高难度的标志动作“青绿腰”也成为爆款,成功出圈。舞者上半身后仰,角度直至与地面平行,仿佛在山水中醉卧,又仿佛是在半空中翩然滑翔……这个优美的舞蹈动作,伴随着“青绿腰”这样美丽的名字,一夜之间风靡大江南北。

“青绿腰”这三个字应该怎样读?按照现代普通话读音,笔者一直读作“qīnglǜyāo”。不过,近日忽然读到一篇流量颇大的网文,专门论述“青绿腰”的读音,认为许多人(应该也包括笔者在内),都把“青绿腰”的读音弄错了。

该网文认为,“绿腰”之名,出自古舞,原名“六幺”,又名“录要”,读lùyāo。“绿腰”之“绿”,不指绿色。“绿腰”之“腰”,不指腰身。网文作者认为五代画家顾闳中的名画《韩熙载夜宴图》,在第二段“观舞”中出现的就是“六幺舞”,并且引用了唐代白居易《杨柳枝词》中的“六幺水调家家唱”,作为此舞当时流行的例证。

笔者不擅舞蹈,但比较喜欢古诗词。网文作者所引白居易诗句,却也同时引起我的另外一种疑虑:白居易《杨柳枝词》的全文是这样的:“六幺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很显然,白诗人已经明确写明“六幺”是“古歌旧曲”,并非专指舞蹈。宋代欧阳修也曾写过“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这里的“六幺”也是古曲调名,又称《绿腰》。幺是小的意思,因此调羽弦最小、节奏繁急而得名,并非专指舞蹈。可见,流量颇高的网文作者以“家家唱”而不是“家家舞”的“六幺”为据,论证“以‘绿’为绿色,以‘腰’为腰身”是“误读”,还是值得进一步商榷的。

勤于思考和探索的精神当然是值得赞赏,但那篇网文作者对“青绿腰”读法进行的“辨证”,则缺少足够的说服力。因为《只此青绿》的创作灵感并非来自古舞或古曲,而是来自一幅著名的古画——北宋著名画家王希孟创作的《千里江山图》。这幅现藏故宫的珍贵名画,在设色和笔法上采用的是国画的老技法——“青绿山水”画法。清代画家王石谷说:“凡设青绿,体要严重,气要轻清,得力全在渲晕。”这种画法采用的以石青、石绿为主的矿物质颜料,即使经历了悠久的时光漫漶,仍能放射出令人惊喜的莹莹的青绿光泽。主创人员正是从古画的“青绿”意象提炼出了舞蹈的魂魄,取名《只此青绿》也是由此“青绿”而来。青绿是古画的主体,也是舞剧的主题。“青绿腰”在剧中的专业舞蹈语汇被称作“险峰”,由此也恰如其分地证明,其展示的正是青绿山水的美好意境。这是舞蹈与绘画的完美融合,是从静态画到动态舞的美好升华,是跨越时空和艺术种类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青绿”一词,在古老的汉语言中并非多么冷僻的词汇。北宋秦观在《送蔡子骧用蔡子骏韵》中写道:“越绝山川远相属,万壑千岩抱青绿。”元末王冕在《张御史西山雪堂》中写道:“悬崖绝壁堆琼瑶,叠嶂重峦隐青绿。”清帝玄烨也在《题边景昭鸣禽图》中写道:“青绿缤纷巧画工,鸣禽对对绕芳丛。”……这都是前人使用“青绿”一词的实际例证。该词色彩鲜明,通顺晓畅,也正合绿水青山的美好寓意。我们何必左弯右绕,拗着口儿非要读作什么“青录”呢?

“绿”字是古入声字,在平水韵中属沃韵,《康熙字典》确实标明读音为“錄”。但我们毕竟生活在现代而不是古代。现代人的生活,当然还是应该提倡普通话,推广和普及普通话,运用规范、标准的普通话读音来阅读和交际。目前而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汉语拼音方案》为正音标准,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已经是现代汉语使用和传播中的“最大公约数”。关于“青绿腰”的读音,我们理直气壮读作“qīnglǜyāo”,又何错之有?

年2月24日《中国文化报》

第3版刊发特别报道

《“青绿腰”究竟怎么读?》

↓↓↓↓↓↓↓↓

责编:陈晓悦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442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