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回,徐悲鸿傅抱石张大千等大师作品在湖北

徐悲鸿的《鹰》,傅抱石的《五柳先生图》《松荫消夏图》,张大千的《敦煌人物》《仿石涛嫩寒清霭图》,李可染的《山水》等经典画作,齐集湖北省博物馆与观众见面,同一场展览见到如此多大师的作品,武汉书画爱好者这回可大饱眼福了。

讲解员为观众讲解。

5月17日上午,“丹青照我心——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近现代书画展”在湖北省博物馆四楼书画展厅开展。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湖北省博物馆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联合筹办了本次展览,精选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近现代书画中的53件(组)作品,突出展现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艺术家们对传统绘画的坚守与创造,运用西方观念和技法改良中国绘画的探索与尝试。

展览分为两个单元。第一单元“传统的新生”,展示了画家们为延续传统,所进行的融合与折衷中西艺术的尝试。展览第二单元“时代的映照”,展示了艺术家们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以画笔和刻刀凝聚民心、鼓舞士气、宣传抗日的时代图景。

徐悲鸿年创作的《鹰》。

记者在展厅现场看到,大师们的作品集中在第一单元,这些作品大多创作于抗战时期,距今已80年,然而作品中的山水灵秀,花鸟、人物仍显神采,跃然于纸上。如徐悲鸿年创作的《鹰》,用有力的墨线和大笔的提顿,突出雄鹰敏锐的眼睛、尖利的双爪、振翅翱翔的雄姿,表现出鹰击长空的激昂气势。

策展人魏冕介绍,徐悲鸿早年赴日本、欧洲游学,年起出任北平艺专校长,该校后改名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坚持探索中国画改良的道路,将西方素描造型和鲜明的色彩融入到中国画的笔墨神韵中。他致力于中西融合的中国美术教学体系,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张大千《敦煌人物》。

展厅中有多幅张大千的人物画,如《敦煌人物》《陶潜像》《簪花仕女图》《释迦摩尼像》,这些画画面线条流畅,简洁遒劲,画中人物衣着飘逸,神态怡然。现场讲解员说,这与张大千赴敦煌两年多艰苦的临摹经验有关,敦煌壁画对张大千的人物画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尤其体现在造型和色彩方面,如年他创作的《敦煌人物》,用矿物颜料作画,画面色泽艳丽,久不褪色。

傅抱石《松荫消夏图》。

傅抱石早年也留学日本,他有着强烈的民族艺术主体信念,其历史人物画独树一帜,他的山水画,在布局上常常打破传统格局,擅用浓重的渲染法。记者注意到,展厅中一幅傅抱石的《松荫消夏图》,画中一高士侧坐于葱郁的松树旁,山雾在丛林间弥漫、流淌,层层递进的山岚,烘托出画面的苍茫与浑阔。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研究员李晓松告诉记者,这批展出的画作大多是大师们在抗战时期创作。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艺术家们拿起画笔和木刻刀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罪行,许多大师在这一时期因抗战环境改变了画风,一些画家将画卖出,为抗战募捐。他们的抗战爱国热情,也体现在作品中,当时物资极度匮乏,但艺术家们的精神激昂饱满。

张善孖《猛虎啸落日》。

一幅张善孖创作的《猛虎啸落日》,画中一只屹立于山巅的猛虎,张开大嘴对着落日怒吼。猛虎寓意正义的中国人民,落日象征着日本军国主义,正义的中国人民终将战胜日本帝国主义。这是张善孖将抗日宣传与中国传统绘画相结合的佳作。

丰子恺《游春船在画中行》。

师从李叔同的丰子恺,以其融合中西画法的漫画而闻名,展厅中他的一幅《游春船在画中行》,画的是人们在西湖泛舟,画面清新明朗,呈现出一派岁月静好的时空环境。创作背景是抗战爆发,杭州已被日军占领。策展人魏冕说,丰子恺创作此画,意在唤起人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破坏中国人民美好家园的愤恨。

冯玉祥书法3幅。

展览中还见得到抗战期间,冯玉祥、郭沫若的书法手迹,冯玉祥3幅楷体书法“还我河山”“收复失地”“国而忘家”,雄浑厚重,给人气壮山河的感受。

此次展览将持续到8月20日。

(来源:湖北日报)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564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