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彩作为中华大地上常见的材质,从自然界中萃取,有独特的东方审美趣味。岩彩画是以天然岩石为媒介进行绘画的一种方式。岩彩画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艺术,所承载的悠久历史文脉和多维的表达形式使其在当代传承和发展中有着无限可能。
□本报记者曾广太
文/图
绘画颜料来自天然岩石
从字面上讲,“岩彩”就是指岩石的色彩,“岩彩画”就是用不同颜色、不同粗细的岩石颗粒,调和牛胶、明胶、丙烯类胶等黏合剂,绘制在木板、麻布、麻纸等媒介上的绘画作品。岩彩画古已有之,上溯仰韶彩绘、殷墟地画,下延至秦汉、隋唐时期的作品,在唐代达到发展的高峰,龟兹石窟壁画和敦煌石窟壁画就是岩彩画。
泉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金程斌表示,龟兹壁画的摹写对于岩彩画的学习与创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从龟兹石窟的历史画卷可以发现,古代画师在绘画语言的原创期就智慧地运用了材质关系。有的壁画是直接画在砂岩层上,砂岩的颗粒使壁画的质感粗犷;有的壁画只有泥草层,没有细泥层;有的壁画画了很厚的白粉层,其上附着的矿物色浓郁饱和;有的壁画却并没有涂白粉层,在以红土或绿土的细泥层上直接绘画,使整个洞窟的色彩调式统一灰雅别致,古老的东方绘画的创造基因和遗传密码就在龟兹的砂岩山体之上,龟兹壁画的语言方式与其下暴露的砂岩山体都具有艺术审美之价值,都具有文化研究之意义。
建立传统与现代的艺术联系
日前,鲁剑华岩彩作品展在丰泽区文化馆展出,作品从岩彩画的语言形式出发,将壁画所处的砂岩层、泥土层纳入与绘画层面同等重要的视觉审美体验之中。正如我们在洞窟里观看壁画时的体验,裸露在外的砂岩层和泥土层与上层的绘画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反差,这种视觉冲击力不仅仅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带来的,更多的是因材质的对比关系所形成的视觉反差美感。鲁剑桥创作的岩彩画,由天然砂岩、有色土、矿物质一同展现了东方绘画韵味。像《物语》系列三幅作品,是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核桃为表现对象,岩彩厚积平涂,呈现出层层叠加的色层厚重感,通过反转呈现丰富的、意想不到的肌理效果,这也是岩彩画独特的魅力所在。
岩彩绘画是以“岩彩”命名,绘画的材料是矿物和砂岩,呈粉状,颗粒大小不等,只是在创作时才使用胶作为调和剂,岩彩磨制后,其颗粒相对较大,主要靠胶来黏合。对于绘画的底本,水墨以吸收性强的宣纸为主,岩彩以经过处理的不吸收颜料的画布为主,在布与颜料之间有一介质层,所有的岩彩都依附在这一层面上,不透到画布背面,非渗透的颜料在胶的作用下自然黏合堆积,在视觉的特定场域发生作用,心理上也容易产生爆发力。
现代岩彩绘画将我们的视线拉回到汉唐,与以矿物质为基本材料的“壁上绘画”联系十分紧密,岩彩画在传统与当代的问题上建立了新的联系,开拓了一片新的艺术表现领域。
“视觉是有触感、有温度的,岩彩画尤为如此。”金程斌说。
(文章来源:泉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