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节艺术大赏丨画劳动者的米勒,土得掉

中科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jc/

一年一度的五一劳动节来啦!!!五天小长假,各位看官们打算怎么安排呢?是去景点看人海?还是在高速上看风景?或者在家“葛优躺”?按字面意思劳动节不是应该去劳动的么,咋又放假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了迎接劳动节的到来,小编今天要给大家介绍一位艺术史上十分“接地气”的艺术家,他曾说“最令人愉悦的事情是人们在树林或耕地中享有的和平,宁静。”他用画笔刻画了最美劳动者形象,并赋予了他们人性的光辉和尊严。他被誉为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们爱戴的画家,也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画派代表人物——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Millet)。

▲米勒《自画像》c.,图片来源于网

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年,米勒出生在法国诺曼底半岛格鲁什村(Gruchy)的一个普通农户家庭。有句话叫“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米勒从小就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他跟随父母下田劳作,干各种农活。除了干农活,米勒还在两位乡村牧师的指导下学习了拉丁语等知识,阅读了大量的文学著作。

▲米勒的故居,图片来源于网络

十七岁时,米勒创作了一幅《牧羊人在看守他的羊群》,第一次将他的艺术天赋展现出来。父亲也觉得儿子相当有潜力,于是来年将他送往瑟堡市学画。米勒很争气,23岁就获得瑟堡市议会的奖学金,这让他有机会前往巴黎美术学院向著名学院派画家H·保罗·德拉罗什学习。来自农村的穷苦孩子米勒对繁华的巴黎社会一无所知,同学们都笑他土里土气,老师也看不惯米勒这个没见过“大世面”的孩子,德拉罗什经常对米勒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似乎全知道,但又全不知道。”

▲Delaroche《TheDeathoftheSonsofKingEdwardintheTower》c.,xcm,图片来源于网络

米勒渐渐感觉这个国际艺术之都与自己格格不入,尽管这里应有尽有,那些快乐似乎都是属于都市人的。独自走在街头的米勒不时产生了回老家的想法,但过得穷困潦倒他只能继续忍受着。在巴黎学画的这段不太如意的日子里,米勒唯一能想到的调剂方式就是前往卢浮宫,当他去到卢浮宫望着一幅幅大师们的作品时,才能暂时忘却生活中的穷困和接踵而来的各种打击。

▲米勒《Académiemasculine(MaleNude)》局部c.,图片来源于网络

26岁时,米勒凭借《勒弗朗夫人肖像画》入选沙龙展,成功跻身巴黎画坛。然而穷困的现实并没有放过米勒,为了生存,他只能用自己的画去换维持基本生活的物资。最落魄的那段日子里,米勒为接生婆画过广告招牌,为了迎合某些富裕人群的口味,还画过庸俗不堪的裸女画。

▲米勒《勒弗朗夫人肖像画》(PortraitofMrs.LeFran)c.,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一天,米勒听到背后有人悄悄议论他:“这就是那个除了画下流裸体,什么都不会画的米勒。”米勒的自尊心被深深刺痛了,他对自己的选择开始怀疑,他也意识到城市早已失去了那份对宗教的虔诚,乡村或许依旧是那片心灵的净土。加上当时的巴黎正遭受着黑热病的肆虐,为了躲避瘟疫,米勒带着全家人迁居到巴黎郊区枫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一待就是27年。

▲Jean-FranoisMillet《RetreatfromtheStorm》c,46.4x38.1cm,TheMetropolitanMuseumofArt,NewYork,图片来源于网络

米勒在巴比松依旧过着十分穷困的日子。他每天基本只干两件事,上午到田里耕作劳动,下午开始画画。劳动得到的收入微乎其微,除开一家人的必要开销,米勒手中几乎没有多余的闲钱。省吃俭用好不容易留下的几个钱,他都会用在购买颜料、画布等画材上,要实在没有,他就将就着自己烧制的木炭条画素描。

▲米勒《TheWinnower》c.,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巴比松的日子虽然穷苦,但米勒却感到幸福,因为在这里他不再需要苟合他人的想法,他能画自己喜欢的题材和对象,这些都来自他身边的农民邻居和朋友的日常。不仅如此,米勒还很幸运地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些在巴比松村画家们互相欣赏,在精神上互相给予支持,并建了一个艺术群。后来世人将这些画家归类为一个非正式的艺术流派——巴比松画派,其中的杰出者则被誉为“巴比松七星”,米勒便是其中一员。

▲图片表情素材来源网络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米勒之前,也有不少描绘农民生活的画家,但视角却与米勒不太一样。例如欧洲艺术史上第一位“农民画家”彼得·勃鲁盖尔,17世纪荷兰风俗画画家阿德里安·范·奥斯塔德,他们都以农村的生活场景为艺术主题,但却不是描绘辛勤劳动中的场景,多数是表现休闲聚会、把酒言欢的热闹场面。

▲上:勃鲁盖尔《农民的婚礼》c.;下:奥斯塔德《在房中酗酒的农民们》c.,图片来源于网络

与前辈们不同,米勒画的是辛勤劳作中的农民,人物通常没有什么细节,五官也藏在暗影中。画中人物神态平和就如雕塑一般,成为大地上永恒不朽的标志。就以下图《拾穗》为例,画面描绘了三名穿着粗布衫裙的妇女,正在一片金黄色的麦田中拾掇着收割过后遗落在地上的麦穗,而远处则是丰收的场景。

▲米勒《拾穗》c.,奥赛美术馆,图片来自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280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