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幅雕版都是精美的艺术品。
漳州木版年画是拓印在红纸上的。
颜朝俊开发了许多木版年画文创产品。
“原来以前的年画就是这么拓印的啊!”11日晚上,一场文创夜集市在漳州万科里广场举行,“俊记”漳州木版年画的摊位前挤了许多市民,一睹国家级非遗的风采。
漳州木版年画,起于宋,兴于明清,曾占据缅甸、新加坡等东南亚华人圈的年画市场。随着时代进步,印刷术更新,传统木版年画走向没落,甚至一度消失在大部分市民的视野中。现在,它在保留固有的审美价值、人文特点、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延展,以文创及旅游产品的形式,重新走入市民的生活。
走过辉煌
盛夏的夜晚,位于漳州江滨的万科里广场上,文创夜集市的举办使得这里变成欢乐的海洋。
一番讲解之后,漳州木版年画的非遗传承人颜朝俊,现场指导几位小朋友们体验了年画拓印的过程。第一次体验木版年画拓印,孩子们格外兴奋,上墨、铺上红纸、拓印……
木版年画,对很多年轻的漳州人来说或许有些陌生,但它曾是年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漳州木版年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始于宋代。当时福建的刻书业开始兴盛,迅速带动了民间版画刻印技术的发展,漳州木版年画也随福建雕版的发展而发展。”漳州市艺术馆馆长王燕成说。到了明代,漳州木版年画开始走向兴盛,年画的题材和构图形式渐趋稳定,绘画技巧和雕版、印制技术不断提高。
传统的漳州木版年画作品中有门神、福、禄、寿、喜、避邪的狮头、娱乐的“葫芦迷”,以及神话、历史戏文的连环画,民俗活动的图案、花卉等。它既用于逢年过节,也用于婚丧喜庆及室内装饰。漳州木版年画以红纸为底,多用矿物颜料和粉质颜料印制于红纸上。使用粉质颜料印制时,会因颜料厚薄不匀而产生自然的肌理变化,画面具有厚重、斑驳的肌理效果。
明清时期,随着漳州对外贸易港口月港的兴起,漳州木版年画曾一度借助繁荣的海上贸易,远销东南亚、日本等地。到了20世纪初,漳州联仔街、香港路、台湾路一带集中大批年画店、春联店。每到联仔街摆售年画时,就意味着年关近了,年味浓了。
“说起漳州木版年画,以颜氏家族的老店为首,颜氏木版年画经过几代传承人的努力,至清末民初时,几乎形成一家独大的格局。”王燕成说,如今木版年画市场没落,年画作坊大多停业,出现了传统民俗文化和技艺传承上的断层问题。
匠心传承
“你看,这些老版的木版年画的雕工多精美!都是手工雕刻的,几百年历史了。”54岁的颜仕国是漳州颜氏木版年画的第六代传人,对于漳州木版年画的传承与保护,他有着强烈的使命感,“不能让祖上传下来的技艺断了。”
漳州木版年画传承百年而不坏。目前,颜仕国老宅中还保存着祖上留下的年画雕版多块,年代最久的有明朝的,包括字版和画版,画版包括门画、门顶画、中堂画、独幅画、连环画等品种。
“北方木版年画和漳州木版年画有很大的区别。”从事了一辈子木版年画的颜仕国,这几年来走过全国许多地方进行交流展览。“首先,在用纸上,北方年画一般是拓印在白宣纸上,而漳州木版年画则是拓印在红纸上。其次,北方的大院子门较大,所以北方年画画幅也较大,一般都达到整张纸大,画像粗犷朴实,而漳州的年画画幅较小,一般都在一尺见方、两尺见方,画面秀美雅丽。”
“彩色的木版年画一般要套印到四色,最多可套印到六色。”颜仕国擅长印刷,调色时所需的各种颜色配料的配比数据,现在颜氏家族中只有他较为熟稔。
漳州木版年画雕版所用的木材,多为质地坚硬、纹理细密、吸水性好的梨木。雕刻前,先对木料加工处理,刨光后直至底版平滑;再将画稿反贴在木板上,晾干后,用木贼草略微磨薄,使画稿线条清晰可见;然后开始雕刻。
一幅彩色的木版年画,套四色时,就意味着要雕刻四块不同的版,套六色时,就意味着要雕刻六块不同的版。以前为了节省木料,每块版都参差不齐、大小不一,因而在套印时,犹显拓印的功力。
“由于不像机器印刷一样,可以较准‘十字星’,全靠眼力和经验来对准,我现在的成功率也才达到六七成。”颜仕国轻抿一口茶后说道。
既要创新,又要留住传统的味道。在颜仕国的培养下,这几年,他的儿子颜光敏也拿起刻刀,传承木版年画。
出身于木版年画世家的颜仕国,家里到处挂着木版年画,有些还用藤条作框装裱起来。“这也是一种创新,将原先只能贴在门上的年画变成一种居家装饰品。”
今年47岁的颜朝俊,目前在漳州古城管理“‘俊记’漳州木版年画传习所”,其爷爷颜玉成与颜仕国的父亲颜文华是亲兄弟。这几年来,他除了整理旧版外,还依靠一些旧图纸,复刻了许多传统木版年画。
拥抱市场
“非遗状元书包正式上线啦!”本月初,高考前夕,“俊记”联合宫骏文创推出一款以木版年画图案为主的帆布书包,引来许多年轻学子的追捧。
重操父亲留下的刻刀后,颜朝俊一直考虑如何才能复兴祖辈留下的老手艺,如何才能让非遗重新进入市民的生活。
“在以前,年画是过年过节的生活必需品,有市场,而今已失去生活必需品的地位,成为一种工艺品、装饰品。”漳州青年文创产业协会会长马祖海说。去年,宫骏文创负责人翁恭骏找上颜朝俊,尝试让非遗与文创结合。
首个合作文创产品就是红包袋,将一些优秀的传统年画印在上面。“印有南极仙翁年画及‘健康长寿’字句的红包袋适合看望长辈,印有魁星点斗年画及‘聱读册’(闽南话‘会读书’的意思)字句的红包袋适合给孩子们,印有和合二仙年画及‘幸福美满’字句的红包袋适合婚庆随礼等。”颜朝俊说,这些融合木版年画的红包袋一经推出,获得许多人的青睐,特别是年轻人。
“像木版年画这种传统文化,只要加入文创元素,要走的路子还是有的。”马祖海说,如通过拓印景区的一些风景画,制作成旅游产品,通过景区流量带动销售;如拓印好的年画装裱装框后,成为一种居家装饰产品。
“把‘狮衔剑’的图案印在搪瓷杯上面,既美观又实用,更好传播传统文化。”红包袋的成功,给了颜朝俊莫大的信心。随后,他专心投入,不断创新年画题材,将漳州的地方特色融入年画中去;创新手法,在一些作品中使用点绘,制造画面的立体光影;创新载体,将年画元素融合到搪瓷杯、T恤、书签、冰箱贴、鼠标垫等等。
“非遗印证和传承了当地长久的历史文化,体现了先辈的生活技能和记忆,一些适度的创新,能让市民近距离地接触和了解这些非遗产品,让传统非遗重新焕发活力。”王燕成如是说。
本报记者萧镇平白志强通讯员刘钦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