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自信如何建立好妈妈不骄不惯培养女

很多家长总会在无意中把孩子当成模仿机器,认为自己有义务教导孩子自幼年时期开始没体会过的一切新鲜事物。有些知识,比如诗词和拼音,的确是这样的。但更多的情况下,父母们会“教”幼儿画画、捏橡皮泥、搭积木;教孩童唱歌、交友、写日记;教青少年,他们的想法和做法就更多了。这是因为他们习惯认为,孩子的学习能力就是模仿,大人不教就不会。于是,他们喋喋不休地说:宝贝,告诉你,要这样,不要那样;来,跟妈妈一起……他们甚至教孩子玩,譬如玩玩具或玩沙,他们会先示范:看到没,要这样玩,云云。有位家长说,他们当地的孩子只要到了四五岁,家家户户都会在教小孩认字、画画、捏动物形状的橡皮泥、练习基本数学题。因为很多人认为:“大家都教,我家怎么能不教呢?不教的话,我家孩子就会落后呀。”可是这样教了以后,孩子又会是什么反应呢?必然会迎来这个结果:孩子一点都不爱学习了,每天晚上必须由家长监管催促,才能勉强学进去一点儿东西。这种情况下,会有家长知道为什么孩子不爱学习了吗?其实,就是因为这些心急的家长靠着“教”把孩子的学习兴趣给折腾没了。其实孩子天生爱学,爱对万事万物探究到底,是不用任何长辈去教的,长辈也没有资格来教孩子如何靠想象力和天赋创作。

悦悦是个喜欢动脑的孩子,她的妈妈对她的爱好也很尊重,一向让悦悦想画什么就画什么,从不会买一大堆画画教程让孩子画出固定的动物。其他人的家长对悦悦妈妈的做法很不以为然,经常私下议论说:“这怎么能行?不教的话,孩子怎么能知道那些知识?怎么知道画画、背诗、英语?”这些家长的反应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曾经很多人看到悦悦的画之后,都惊讶于这么小的孩子没有系统地学习过,也没法画出小册子上固定的动物,居然能自己发挥着画出带着笑脸的云彩、吃着冰棍的小鸭子等。转而他们会问悦悦的妈妈:“悦悦妈,这么好玩的动画形象是谁教的呀?是不是孩子上了哪个老师的美术班?”妈妈笑着说:“没有谁教,她自学的呢。”家长们不相信,说:“谁信呀,不教孩子能画得这么好?”孩子到底教没教,妈妈心里是最清楚的。不仅是画画,别的东西比如走路、骑单车、唱歌、识字、写字等,悦悦的妈妈都没教过。孩子不需要妈妈“教”,成人的“教”只会给孩子锁上一个框框,牢牢束缚住孩子的思维,钳住孩子想象的翅膀。也许大家会感到疑惑,妈妈不教,孩子怎么会呀?其实,让孩子多去尝试与探索,一切不就自然水到渠成了吗?毕竟,画册上形象死板的动物,在刚被创作出来的时候也是由于画家自由创作的结果呀。约1岁多的时候,悦悦就对涂涂画画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她的妈妈顺势而为,买回画画的纸和油画棒,清理了一张小茶几当画画的桌子。悦悦开始了她的涂鸦之旅。刚开始是乱涂一气,画一些曲线、线团及乱七八糟的线条,这是孩子涂鸦早期的表现,家长不必纠结有没有画出什么名堂,因为孩子只是在感受色彩而已。后来,悦悦不满足于单纯的涂色,开始试着画她生活里常看到的物件,比如桌子、玩具、太阳、杯子、凳子、气球及各种小动物,甚至还有她幻想中的动画形象。悦悦每次自己画完后,她的妈妈都会请她说说画的是什么。这有助于锻炼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悦悦有时说是吃了馅饼的大象,有时说是长着牛角的苹果。虽然一点也看不出来她画的是什么,不过妈妈仍然试着从她的视角来理解她的“作品”,而不会一味打压孩子说:“大象怎么会吃馅饼呢?”之类的话。没错,大象确实不会吃馅饼,但把它画在纸上的孩子不需要知道这个。家长们要知道,想象力最怕的就是现实世界的限制。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是不需要理智的评判的。只要孩子愿意想,乐意沟通,对家长来说就是一件好事。如果孩子每说一件事就被家长嘲笑反驳一通,这对孩子的心理是极为不利的。从那以后,悦悦就一发不可收拾了,画杯子、帽子、太阳、热带鱼、海豚等,两岁多的时候学会了画人。后来除了用油画棒外,她还用水粉颜料画。在这期间,妈妈给悦悦买了大量的绘本,图画、色彩都非常美,不是让她模仿,而是让她接触好的绘画作品,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妈妈还买了一套《凯蒂的名画奇遇》,让她欣赏世界名画。孩子也许不会像艺术收藏家那样头头是道地点评出一大篇洋洋洒洒的赏析,但名画中的色彩和张力就是他们贴近艺术的方式。这不是为了培养孩子的什么能力,只是让孩子感觉到他们有选择爱好和兴趣的自由,而不是依据父母的标准成长。否则,孩子会被家长的冷水泼得失去所有兴趣。悦悦3岁的时候,在公园写生,旁边两个约4岁的小孩很感兴趣的样子,围了过来。悦悦给了他们纸和笔,大家一起画起来。小孩子的妈妈在一旁喋喋不休地“指导”,她对孩子说:“你看妹妹,画得多好,握笔握得多好,你应该这样握笔。”然后,这位妈妈夺过孩子手中的笔做了个示范,孩子不知所措。这位妈妈满是羡慕地问悦悦妈妈:“你的孩子画画很好呀,瞧她那握笔姿势!是不是上了美术班?”悦悦妈妈笑笑说:“没有上美术班。”这位妈妈追问:“那是你自己教的?”妈妈说:“也没有教,她自已学的。”这位妈妈极不相信地看着妈妈,撇撇嘴没再说什么。悦悦的妈妈知道一时半会儿和她说不清楚,没有继续跟她解释。而那位好奇的母亲继续在孩子耳边喋喋不休,孩子满腔的作画热情慢慢消退,草草花了一幅画之后,不肯继续再画。不仅画画,其他的“本领”也是完全可以让孩子“自学”的。比如数字,1—10的数字可以让孩子计算零食、家具,完全用不着家长郑重地拿着白纸写写画画地算在纸上。高级的教育永远是寓教于乐,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心理负担,会让小孩从小就明白受到尊重的感觉。从另一个方面讲,孩子永远倾向于在吃吃喝喝、玩玩乐乐中轻松地理解新知识,而不是在家长语重心长的教诲下勉强集中精神看一些枯燥的公式。一旦学一个东西反复学不会,即使家长态度再亲和,孩子也会产生挫败感。这对于自信的建立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因此,如果孩子对学习什么展示出了兴趣,一定要及时给予正面反馈。3岁半的时候,悦悦自己学会了10以内的加法。一次吃饭的时候,悦悦问妈妈:“这里有几个饭碗呢?一.4个;二.6个。”她喜欢看巧虎,经常学着巧虎这么提问。妈妈说:“选择一,4个。”悦悦接着问:“有几个菜碗呢?一.2个;二.3个。”妈妈回答:“选择二,3个。”悦悦朝妈妈竖起大拇指,说妈妈答对了。妈妈忍俊不禁,趁机反问她:“桌子上有4个饭碗,3个菜碗,4个加上3个,一共是几个碗呢?”悦悦把碗数了数,说:“7个。”妈妈说:“答对了。”就是这一次,悦悦理解了“加法”的含义,她触类旁通,学会了10以内的加法。不管妈妈问几加几,她都会把手指头拿出来运算,得出正确答案。回想以前(现在还有很多幼儿园仍然是这样教的),家长如果想教孩子10以内的加法,是非常费劲的。简单的十个数字,却从2到10,每个都要教一次,并且效果很不理想。譬如5的加法,妈妈就要教1+4、2+3;6的加法,妈妈就要教1+5、2+4、3+3,以此类推。还要设计出很多情节去教,譬如小白兔拔萝卜之类的。往往课上到一半,孩子们就失去兴趣了。这种靠老师演示、孩子较少实际操作的教学方法把孩子越教越糊涂,很多大班孩子还搞不清10以内的加法。不少成人容易犯“好为人师”的毛病,不懂美术的敢教孩子画画,不懂乐器的敢对孩子拉琴指指点点,不懂舞蹈的敢对孩子的舞姿评判一番,英语发音不标准的敢于教孩子说英语……不管做什么,成人总会觉得自己比孩子高明!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家长自以为是的指导越多,越会让孩子丧失自己思考的能力,依赖于大人的指导。一位身在海外的妈妈曾经抱怨,她带着两岁多的孩子在户外玩沙,她发现如果自己不示范,孩子就不知道怎么玩。面对一堆沙泥却手足无措的孩子是多么可怜!他连发掘乐趣的天性都被家长毁掉了。幸好,这位家长及时反思,认为是自己以前对孩子指导过多的缘故,导致孩子依赖于她的意见,连玩乐都有了标准。后来她很希望孩子能用自己的方式去玩,但是孩子不愿意自己去尝试新的玩法了。比如骑单车,孩子骑一下,骑不好就放弃了,不愿意反复去尝试。

《好妈妈不骄不惯培养女孩个细节》

ISBN:-7---6

陈书媛著

新华出版社丨年9月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703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