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彩画中,所谓笔触就是所有能看到用笔痕迹的水渍和水痕。画中的水渍—成败皆由它,爱恨两茫茫。水痕来无踪去无影,是种不明显的存在。
水彩画中和水有关的名词动词很多,水痕和水渍就是一对意思比较近,但又有着明显区别的名词。有个比喻可能不一定准确:裸妆哭时,脸上的眼泪所经之处叫泪痕,浓妆哭时,眼泪所经之处(尤其是干后)叫泪渍。或者说,一个明显,一个不明显。
同样的水和色,在不同干湿度的纸面上,得到的晕染效果是不同的,这个以前专题讨论过。这个晕染效果也可以叫做可控的笔触效果。意思是你想得到什么效果的笔触,可以通过笔里或纸里蓄含的水分多少来实现。干的极端是,纸干笔干,可以画出飞白的笔触。湿的极端是,纸湿笔湿,水色飘逸,仙味十足。
而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在一种比较均衡的干湿度下作画。水彩颜料既清又透,经常有同学画完总是得不到清晰的对象轮廓,尤其是对象结构部分、物体和物体相交处。于是完成后被迫拿起铅笔,彩铅,针管笔等一切能把边缘明晰出来的工具进行轮廓勾勒。可是,正确的水彩画并不用它们,因为有种线条叫水线,有种边缘叫水渍。
我今天在水彩画互捧交流群里吃惊的发现:有同学竟然不知道水彩画中对象轮廓是水渍塑造出来的。我说,对象明显结构处或结构交界处,都是用水渍来塑造边界。如果画一个红色苹果,一笔红色配上恰当的水和色,沿内测铅笔稿一笔下去,靠线条这边的颜色会沉积在轮廓线条的边缘,干了就形成了轮廓。至于靠对象内部这边,一般就晕开或者和别的颜色衔接了。说完,同学的回复是:竟然还有这样的操作?我说,那么你一直以为的水彩画中的对象轮廓是怎样塑造出来的呢?
我想不出在水彩画里塑造轮廓,除了水痕和水渍,还有其他办法可以塑形,可以刻画轮廓。我问那同学,那你是怎么画轮廓的呢?先用单色线条画好轮廓,然后再填色?或者画好色块再用单线勾出外形轮廓?
我觉得即便水粉丙烯油画也不是这个套路,这个画法其实大家并不陌生,就是幼儿园小朋友的填色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