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染整技术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使用赤铁矿粉末将麻布染色的技术。到汉代时就已有相当高的水平。唐宋时期手工业蓬勃发展,染坊随之诞生。染坊,指的是经营丝绸、棉布、纱线和毛织物染色及漂白业务的作坊,在北京密云京古北水镇有一座大染坊,在这里既可以了解到中国印染业发展的历史,也有北方罕见的晒布场,还有原汁原味的印染工艺展览,甚至还可以亲自动手体验扎染艺术。它就是——“永顺染坊”。
永顺染坊创建于年,创始人张聚魁年少时在家乡学得一手染匠绝艺,能自制土靛染料。后来他自己开店,为家乡父老乡亲加工染色。除靛蓝外,他还研究当地植物,用红花、槐花、核桃壳、茜草、紫草等提炼其他色系的染料,可以染出多种鲜艳的颜色。经他手下染出的布料染色均匀,色泽艳丽持久,耐洗晒。后张聚魁来到京城开了一家染坊,以永顺染、天然彩、草木色、手工缬而得名,一时间名动京城。
到了民国二十年(年),永顺染坊业务越做越大,增加了股东,也加了洗涤业务,在新街口开了一家“永顺公洗染店”,成为集印染、洗涤、制衣于一体的综合性手工店铺。年,永顺公洗染店参与公私合营,从此名号成为历史。而在21世纪的今天,“永顺染坊”又回到北方这座水镇,续写他们传奇的故事。
走进小院,一幅震撼的场景扑面而来:偌大的院子里是合围起的木杆,碎花染布在蓝天白云下高高悬挂,迎风舞动,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微风徐来,鲜艳的花朵仿佛呼之欲出,在空中飘扬。晒布其实是印染的最后一道工序,染坊把布挂在这里原本是为了展示其作用,却误打误撞成了“网红拍照地”。还记得之前在电视剧《大染坊》里看到大多挂的都是素色长布,这里挂起长长的花布,倒是更有北方的特色。
染坊内是一个小型的博物馆,展示了中国从新石器时代到现在各个时期的印染技术成就、工序和特色。染布需要经过煮布、调色、浸染、漂洗、碾布、刮板、晾晒等多道工艺才能完成。在二层俯视,可以看到地下的大染缸。虽然没有真实的染坊那样震撼,却也无刺鼻的味道。这里的染料是植物染料,不仅健康环保,还保留了植物本身的芳香。
墙上挂有五彩布料,商周时期,染色技术不断提高。宫廷手工作坊中设有专职的官吏“染人”来“掌染草”,意为“染草之官”,管理染色生产,染出的颜色也不断增加。如今的中国印染行业飞速发展,加工能力位居世界首位,已是纺织印染生产大国。
二楼的DIY区域可以体验扎染。扎染又称扎缬、缴缬或采缬。古书上对其有过生动的描写:采线结之,而后染色。即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余则入染矣,其色斑斓。翻译成白话就是:扎染是“扎”和“染”巧妙的结合,织物染色前先打结,其结处不着色,其余地方入色。
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体会到了“扎染”的精髓:先选择布料,染坊内为游客提供了T恤、方巾、围巾等白色布料。扎染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扎起来的目的是对织物扎结部分起到防染作用,使得扎结部分保持原色,而未被扎结部分均匀受染,从而形成深浅不均、层次丰富的色晕和皱印。织物扎的越紧越牢,防染效果越好。也就是说,扎的越紧,染出来的颜色越少,白色的地方也就越多。把扎好的布料放到颜料锅里染色,大约放1-2分钟,用清水冲洗浮色就可以拆开了。
打开的那一瞬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宛如艺术大师的泼墨意境在布面上绽放开来。这就是扎染的神奇之处:它既可以染成带有规则纹样的普通扎染织物,也可以染出表现具象图案的复杂构图,及多种绚丽色彩的精美作品,稚拙古朴,新颖别致。染色范围完全靠扎的手法是否合理,松紧度决定了染色的范围,而只有打开的时候才能看到成品,布面晾干后颜色会稍稍淡一点。
染坊采用的是无化学物质的染料,即便沾到手上也一洗就掉,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伤害。
在二楼俯瞰永顺染坊的晒布场,在周围群山和民居的衬托下,更给水镇增添了几分风情。
时至今日,印染工艺已经成为我国非遗传承,时光的记忆,就在这多彩的布料中流转;古老的技艺,凝固在永恒的色彩中。
==============
环球旅游达人,旅行体验师、自由撰稿人、嘉宾主持。已只身旅行过五大洲近50个国家,余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