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不多说,东妹今天继续讲一讲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服饰第三辑
上期讲到了宋朝服饰奇异之处,
包括了“襻膊”的诞生和使用,
“绿色”在当时的待遇,
七大古装冷僻小常识。
有小伙伴又问了:
能不能讲得更细一些?
宋朝人穿的衣服怎么做出来的,
都是什么原材料做的?
一年四季怎么穿呀?
最喜欢穿什么颜色呀?
……
这期要做一个收尾,
东妹不想插科打诨了,
要好好讲下古人在服饰上的智慧,
材质、四季、颜色的配合,
在宋朝服饰的演变中奏出了一道和谐的交响曲。
玉枕纱橱凉初透
——材质之美
唐代多用“绫”,宋代则多用“纱”和“罗”。
宋代相州的暗花牡丹花纱、绍兴的轻庸纱、谯郡的绉纱,都非常著名。
更有“茸背”、“透背”等名色复杂的工艺,因为太过奢靡,还被废止过。陶谷《清异录》中记录,用纯丝香骨,相兼捻织,成为“醒骨纱”。
剧中墨兰、如兰、明兰三姐妹出场,均是淡色的纱衣做褙子,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薄如蝉衣的感觉,颇有点似我们现在的欧根纱或玻璃纱材质,但比现代要更轻薄柔软。
《红楼梦》第四十回,贾母看到林妹妹窗上的纱颜色旧了,王熙凤接嘴道库房还有好些“银红蝉翼纱”,说颜色鲜,纱轻软,已经是不得了的存货了,拿出来做贴身的面纱被,都是极好的。
谁知贾母笑话她没见过好东西,这个纱原是“软烟罗”,来头大着呢,若是做了帐子,糊了窗屉,远远的看着,就似烟雾一样。
而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就兴这些纱罗了,实在感慨老祖宗的智慧,在没有机器制造的年岁,就有了这样的手艺。
绣罗衣裳照暮春
——时令之美
除了纱,宋代丝绸更是名色众多,有紧丝、绣背、隔织、绫、锦、罗、缬绢、绮、縠等等,加金的织物也常见。
宋代泥金绛色罗、泥金花卉飞鸟罗表绢衬长袖对襟女衣
然而使用最多的还是“杂植物纤维”,把植物巧妙的提取出来做成丝麻混纺织物,顺应了天子尚俭的诉求。
尤其是夏天,这些丝麻混纺,被做成夏服,解暑又好看。通常是有身份的人才用的起“夏布”做服装,既轻薄,又挺括,不会被汗水浸透而改变形状。
这种夏布的原料是苎麻,是一种用极细的纤维织出来的很精致的麻织物,自然也成了非常高级的夏季服装面料。夏布在中国纺织品中形成的年代很久,在马王堆汉墓中有出土实物存世。现在夏布已经被列为“非遗”工艺。
苎麻
西南区域则多用蜡染印花技术,以及丝绵交织做彩锦;
东南地区植物纤维织成的细布还有“黄草心布”“綀子”“鸡鸣布”;
闽广地区木棉(实草棉)被广泛种植,深秋露出白绵茸,经过捶打剔除黑子,然后用小弓弹让纤维松弛,然后进行纺织,一般生产为“白叠巾”,上面绣着细字和花卉,花越多越贵。
剧中,如兰在后院找自己的白叠巾手绢,不巧邂逅了自己的心上人敬哥哥。对方不知她的身份,只把她当普通丫头,仍旧恭恭敬敬的把手绢挂在树杈上,既避险,又突出了自己的高洁风骨。小如兰便一见倾心,一段姻缘就由这张“白叠巾”开启。
顾廷烨与明兰成婚时所用布料目测是名贵的“墨锦”(皂木锦),为大红色丝绵交织,价格高到百两一匹,符合他荣升的身份。
春秋天,西北的毛织物也可以做的极薄,捻茸毛为线,织“方胜花”,一匹重量只十四两(一斤不到),可见宋朝审美的纤细精致。
冬天棉袄也很常见,但大多只点缀与领口或袖口,不会像北方非得把貂批在身上才暖和。
正是橙黄橘绿时
——颜色之美
宋代的服饰颜色没有因循唐朝的大红大紫,而是多采用间色,装饰以花鸟写实的刺绣图案。
北宋缂丝紫地花卉鸾鹊纺织物
如今最受宠爱的瓷器——宋瓷,是宋朝美学的巅峰呈现。宋瓷多是淡青色,因为皇帝爱这个淡雅的颜色,审美便也自上而下,爱屋及乌。见过宋瓷,很难不吐槽后世皇帝的品味,尤其是乾隆的农家乐审美,应该被抓到宋代博物馆狠狠面壁一番。
剧中,除了墨兰母女爱着装红艳,曼娘骚里骚气的人设多穿颜色艳丽的衣服,其他的姑娘均是正常的清淡颜色。
特别是明兰的服饰,听起来就跟她的名字一般,“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可以说宋朝是“高级灰”的鼻祖,现如今被网红炒得火热的“性冷淡风”、“莫兰迪色”等,跟老祖宗的格调一比,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其实,这也跟古代颜料大多来自天然的矿物质,取之不易,饱和度低,难以着色有关,却反倒形成了内敛清雅的韵味。
还有个有意思的小现象,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只要剧中人物黑化都穿紫色。
明兰成熟后,决心为母报仇换上了淡紫色短衫,逐渐脱离小女孩的稚嫩俏皮,多了几分大家闺秀的霸气;中期当家后,自己成了大娘子,为了震慑得住下人,也时常穿紫色。后期被婆母刁难的时候,穿着亮紫色丝绸刺绣单襦,大面积的花朵华贵异常,也展现出她内心复杂的变化。
康姨母和小秦氏便是剧中最大的反派,衣衫中比重最大的也是紫色,真是暗藏心机的心理暗示。
《知否》中的服饰真是一座宝库,参经纬之理,织身上之衣;取四季之精,养万物之灵;采山河之气,萃华服之魂。
好剧的细节是说不完的,东妹就解读到这里,希望大家喜欢。
叛逆二叔顾廷烨上线带你每晚二刷《知否》:
00:30海报:李玮
策划、撰稿:徐澍初
服饰示意图:梁才盛
编辑:张嘉韵
责编:张瑞祥、杜薇
主编:蒋长安